10:童书·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书论道味更醇
《读书的风雅》郑一奇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8月版/49.00元
  ○邓中和(编审)

  风雅的读书谓之品书。品书与读书不同,“品”比“读”需要有更高境界。

  郑一奇先生新著《读书的风雅》收集了他30年来为文史类图书撰写的84篇书评、2篇书评研究、9篇序与出版说明、3篇名著评介与导读、16篇书与人的回忆录。我将这本著作视为一本“品书问道”的佳作。

  郑一奇是一位出版业的资深专家。他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77年起到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历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编审,曾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在30多年的出版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编辑与策划了大量的图书,深受读者的喜爱;他在任出版社副总编期间,组织策划和审读了大量书稿,表现出高超的选题策划与书稿的把握能力,将他管理的几个编辑部门搞得有声有色,优秀读物频出,获奖作品不断。正因如此,他的这本“书评”专集,绝不仅仅是一些为推介他人新书而写的应酬文字,而是“以书评为题,谈读书之妙,论写书之窍,问编书之道”的通俗学术之作。

  郑一奇从1979年起,写了30多年的书评,因此对如何写书评颇有研究。他说:“我很欣赏朱自清先生的书评风格:一是真实自然,评论中肯、准确,是有的放矢、一针见血的书评;二是严谨质朴,书评注重分析、说理,绝对不主观武断,文风朴实;三是风趣优美,书评文章也要优美可读,忠厚之处见幽默。”我细读了《读书的风雅》的一些文章,深感他确实做到了用专业、学术的眼光,以独立的人格,分析作品的题材与内容,道理讲得透彻;他的书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由浅入深地引导读者领悟作品的思想、捕捉书籍的亮点、可读性、趣味性,帮助人们欣赏书籍的艺术韵味,并与读者一起探讨作品的短长,评论书籍的价值。依照郑一奇先生自己的说法,他是“用编辑的眼光选书评书,用读者的感受传达新知,用恳切的批评塑造书评,用书香的生活远离浮躁。用书评传达新思想,用新思想点化新书评。”他不仅做到了“独立书评”,因而也造就了他的书评“有趣”、“有理”、“有论”的可读性。

  当下,新兴的电子媒体与网络传媒,严重地冲击着纸质媒体的阅读,急功近利的浮躁让人们无心静下来读书和思考。郑一奇说:“如今读书似乎不是时尚,但不追求时尚,不一定不高尚。读好书还是一种雅事。”《读书的风雅》就是一本提倡人们安静下来多读书、读好书的书评专集。此书的出版的意义还在于,如今的图书市场出版物又多又杂,好书也各有长短,而此书正是一本教人们如何选择书籍,以及如何阅读的“导读之作”。

  我们不能因《读书的风雅》是书评专集,就忽视它的价值。南朝时期文学批评家钟嵘的《诗品》,也仅是评论诗歌的小册子,但在诗评中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和谐,反对人为的形式主义等主张,成为后人遵循的吟诗之本。他《诗品》中的一句“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成为了中国美学史上的经典名句,钟嵘也因此被后人尊为“滋味说”的鼻祖。另外,无论是唐代《历代名画记》的张彦远,还是现代《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都因评论别人作品而“立言”的。

  《读书的风雅》以品书而论道,值得一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专业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06版:文化·人物
   第07版:小说
   第08版:生活
   第09版:财经
   第10版:童书·文史
   第11版:书评·综合
   第12版:书评·综合
   第13版:中国传媒周报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综合
   第16版:综合
探索全新的少儿文艺精品生产方式
童谣是写给孩子们的快乐诗
品书论道味更醇
爱让我们懂得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曹文轩:《羽毛》落地听有声
中国图书商报童书·文史10品书论道味更醇 2013-10-15 2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