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任志茜
高敏曾在2005年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追梦》一书,讲述自己的跳水之梦,披露她在冠军巅峰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8年后,因一档明星电视跳水节目,高敏走进“水立方”,见证了一群明星在跳台上跳水,这熟悉的水声激起了她内心的不平静,她开始回顾自己的路,便也有了《敏·感》。
可以说,《敏·感》既有高敏作为明星跳水教练,对参与明星的近距离观察;也有她在退役后的社会生活;但高敏对自己运动生涯的再次回顾依然是最大看点,她不再简单地回顾往事,而是回顾自己一路上面对的人生问题,以及面对这些问题时的特殊经历和思考。读者从高敏对自己人生关键时刻个人选择的剖析和刻画,以及诚恳的独白,都可以读出43岁的高敏“敏式”励志哲学的味道。
从1981年离开家乡四川自贡,坐上绿皮火车去省城成都,到1986年第一次站上世界赛场,再到1992年她最后一次站上属于她的“世界之巅”……回首往事时,高敏说,人生只要一路向前,就一定会看见波澜壮阔的大海。
在高敏的运动生涯里,她共拿到70余枚金牌,每一枚金牌都是旁人眼中的神话,但在高敏看来,自己的起点却很低,她天赋一般,在进入市队、省队和国家队之初,比别人还差,也曾多次遭遇漠视。但到底高敏怎么就能走出来,还走上了世界舞台?
高敏在书中分享了她在逆境中的痛苦经历、大谈压力美学以及作为运动员要忍受的苦痛力。她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性格好强,做任何事情都玩命,并经历过苦苦挣扎的磨练。高敏从9岁始就开始练跳水,10岁离开父母进入四川省运动队,在国家队大门打开之前,她经历了肘关节骨裂、耳膜穿孔、从十米摔下吐血3个月等一连串的伤痛。她曾害怕过、犹豫过,无数次想放弃过,当她带着伤病训练甚至疼到无法忍受的时候,她告诉自己,如果不尽力,想松懈以获得体力上的短暂轻松,浪费的就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成功的背后没有捷径,在14年运动生涯中,她很少回家,从未在家过过一个春节,即使回家也从未超过3天,在家每天都是早晨6点准时起床训练。休息对她来说,是极大的奢侈。
运动员的人生除了竞技还是竞技,站在领奖台上的几分钟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大的光亮。但高敏也自述,世界之巅高处的深寒让人的心发抖。“我在上面一站就是6年,常人看到的只是我高高在上,可长年挺直腰板的坚守,有谁能体会到那份艰辛、那份孤独呢?”峰巅之后,便是下落,便是人生的失重和失色,也因此,她的竞技之路,变成了自己与自己的斗争和自己对自己的超越。当她站在赛场上,支撑和鼓励她的也正是这一幕幕煎熬。高敏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日积月累的沉淀和挤压后才有山峰的崛起。
身体的伤痛以及大赛前的重压,对运动员来说,都属寻常,也是要扛过去的坎。因此,高敏对苦痛有别样理解。她认为,与普通人相比,作为运动员的她有一个标签便是“苦痛力”,苦痛如同生命荒原上的风暴,它以鲜活和强制的方式扩充了人的身体、心理和灵魂的承受力,它催生了一个人生命深处蕴藏的力量。只有抗击过身体的磨砺、血液的翻腾、内心的混乱,苦痛力才会自然生长,才能在关键时刻比别人多那么一点不同,才能迎击下一场风暴、下一个挫折、下一次苦痛。这样感受的分享,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同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