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升格、由专科性向综合性发展,以及高校学科建设、学者的流动,往往会带动相应学科领域图书资料的建设。如我们了解到温州大学组建了以王小盾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术团队,并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域外汉文音乐文献整理与研究”,我们就主动跟温州大学图书馆的采购老师推荐了我社出版的域外汉文典籍,得到了对方的认同。
针对近年来图书馆大型文献采购专家集体论证制度的引入,我们的营销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以往出版社仅靠薄薄几页纸的宣传页销售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古籍类大型文献的销售:由于部头偏大,各种类型的展会上基本上见不到大型文献的身影;见不到真书,图书馆采购人员更是不敢轻易采购。有鉴于此,我们在印制时,对印有版权页、目录的一册,以及印有正文的一册,多印制50至100册左右,对那些看了我们的宣传册页而有采购意向的图书馆,寄赠样册,以供图书馆专家论证之需。
另外,还要在力推新品的同时,不忘深入发掘常备品种的潜力。
无论是各种类型的馆配会,还是日常的图书推荐,毫无疑问,都应以新书为主,但我们也不应因此而忽视常备品种的潜力。我们注重对丛书已有品种的推介,以新带老,以老促新。我社的第一品牌——“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出版时间已长达50年,累计出版品种130余种,各类各级图书馆都陆续采购过一些。每次馆配现采会,我碰到有图书馆采购新出品种,我都会建议对方利用我们带去的常备书目,对以往品种顺便做一下拾遗补缺的工作。这既推动了老品种的销售,也帮助了图书馆采购人员完成了对相关文献收藏齐备的要求。
我们还主动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对口图书馆联系,将我社可供电子书目(或专题电子书目)与图书馆提供的出版社馆藏电子书目进行比对,查出图书馆缺藏的图书,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补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