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不得索要或收取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10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并明确提出,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
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曾说:“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社会要进步,教育当先行,自然一线教师就责无旁贷地要担当起这个牵系着民族进退的重担。于是一段时间来,有关“师德”的话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和热议。此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的最新著作《师魂——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以下简称“《师魂》”),无疑为当下教育奉上了一剂良药。
师德内涵与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相融合
清朝知名文学家张潮有言:“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用此话来品读和审视《师魂》或许并不为过。擅长“讲故事”(专业说法叫“叙事研究”)的作者林崇德从历史大处着眼,小处下笔,纵横勾勒出“师德”的过去和现在:对师德在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师德与学生发展关系的模式进行了清晰的解剖和深刻解读,并描述了师德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知识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等教师核心素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师德如何以教师素质为介质,对学生知觉、道德品质发展和智力能力发展产生影响……彰显了作者的真性情——“才兼乎趣”,书真观点,犀利酣畅。
林崇德向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介绍说,早在2000年,他就主编了近170万字的《师德通览》专著。为高质量完成《师魂》,他从2012年开始,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支持下,对自己几十年的师德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再研究。
通过阅读《师魂》发现,林崇德巧妙地将师德内涵与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相融合。他在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华民族文化以德为核心,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华文明表现在中华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四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四座丰碑;中华文明以自强不息与和谐为两大精神支柱,这二者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动力;中华文明以民为出发点,为民服务是中华文明的宗旨;中华文明以法制和睦邻为发展的手段,是历代能否施行仁政、稳固江山的方法。就这样,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所谓看历史就是反思今日,捕捉往事就是为今天把脉。由此,林崇德还特别强调,中华民族的师德观,正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引经据典,回顾师德由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让《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墨子》、《礼记》、《荀子》、《吕氏春秋》、《周易》等不少与“师魂”有关的思想精华得以再现,这或许也体现了作者把师德的内涵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相融合的良苦用心。
“师德的四维观”:内涵不抽象,外延不模糊
古人云:“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优者,不能博见。”有德,可使弱能变强能;无德,虽有能但无为。故而在工作中,教师应以德为先,以德促能,以能映德。显然,教师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其中师德建设摆在首位。师德修养是教师入职培训的“第一课”,这不仅是道德的呼吁,更是制度建设的需求。而《师魂》提出了“师德的四维观”,并系统分析了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颇具现实意义。师德的四维包括师业、师爱、师能和师风。
所谓“师业”是师德的出发点,其内涵是爱岗敬业,具体体现在既要热爱教育事业和自己所在学校,又要具有献身于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能够无私奉献。而“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作者将其定义为“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一视同仁的爱”。并形象地将其描述为:“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师能”是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严谨治学”这四个字上面。指教师要有丰富良好的知识体系,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善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能力,以及能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师风”则是师德中教师角色、形象的体现,主要体现为为人师表、行为世范。具体是指教师要在社会、职场、集体活动、学生互动中起到表率作用。
师德四维观,让读者不再对师德内涵感觉抽象、对师德外延感觉模糊。
在很多学者看来:“该书内容充实,体现时代感,既充满理论研究的厚重感,又具有科普读物的活泼性,凸显了‘大师写小书’的理念,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具有现实意义且可读性较强的教育读本,引发所有教育工作者重视师德、思考师德和感悟师德,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培养祖国下一代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师魂》面世之后,得到了教育界以及其他领域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追捧。林教授在采访中说,该书的成功,高等教育出版社及策划团队功不可没。虽然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马伊颀还很年轻,可是包括文字功底、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政治觉悟等都让林教授颇为感动。在关于书稿内容频繁的互动交流中,林教授对高教社编辑团队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仍然能如此坚持质量为先的做法深表赞叹。这也许正是高教社广受作者、读者青睐而成为“业界良心”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