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社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为“侨易学”?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主办的“‘东西交通与文化侨易’学术研讨会暨《侨易》学术集刊第一辑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任张斌、外文所研究员叶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方在庆,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罗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艳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于述胜,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教授顾钧,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乔国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升远,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黄振萍等近20位学者参会并作主题发言。

  研讨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参会者的各自优势,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会议围绕“东西交通与全球化视域中的‘侨易’”,作为方法的侨易概念,异文化视域中的侨易群体,侨易个体与观念旅行,全球化、现代性与侨易思维,资本语境中的衣食器物与思想文化,文学空间与文化侨易等十个主题展开激烈讨论和跨界交流。作为首位报告发言人,张斌从税收的视角,以税收制度的变迁为主线阐释全球化视角下的“侨易学”,并表示,经济全球化下的物质位移,由于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生变化,物质位移导致精神质变,利益分裂导致精神分裂,发展中国家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规避国家精英阶层被西方国家收买;顾钧的发言以美国首批在京留学生为中心窥探民国时期的中美学术互动,并认为正是由于这批美国留学生的翻译和推荐,才使得冯友兰、顾颉刚等国内学者的著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得到传播和认可。

  西方现代性虽为主导,但一元孤立必然导致“学脉难通”,但如何在一种更为融通的维度中把握其变与常的相关性,在易有三义的框架下则显得更为清晰。侨易学是叶隽在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基础上,以《易经》思想——尤其是其发展变化的特点——作为哲学方法论的学科新秀。侨易学将运动引发的现象作抽象归纳,自有其思维特点。《侨易》主编叶隽在发刊词中谈到,该刊以“侨易”为名,主要是为了彰显一种思维特征,至于具体研究内容,则并无限制,如留学、传教、外交、交流、比较等固然是最佳,其他如涉及跨文化(空间)、跨领域(类型)、跨代际(时间)等内容,也可纳入视域。就其具体关注范围,其核心领域有三,即知识形成的流转过程(知识史)、资本语境的客观现象(资本论)、伦理本身的规约维度(伦理学)。

  《侨易》叶隽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0月版/48.00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大众出版
   第03版:专业出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优案推介
   第06版:版权产业
   第07版:世界出版
   第08版:专版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社科
   第11版:文史·童书
   第12版:书评·综合
   第13版:文创中国周报
   第14版:话题
   第15版:话题
   第16版:创意设计
《师魂》:把脉师德的一剂良药
不可思议的震惊:揭露美国肮脏历史
如何调解资本运作与人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编辑荐书
何为“侨易学”?
族谱: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中国图书商报社科10何为“侨易学”? 2014-10-21 2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