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柯作品:突出戏谑感
■李志卿(上海三辉咨询有限公司编辑)
被改造对象:安伯托·艾柯作品
艾柯是一位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家。艾柯最经典的杂文1962年以“小记事”之名结集出版,即后来的中文版《误读》,该书多次再版,30年后艾柯搜集曾发表过的其他“小记事”文章出版,命名为《带着鲑鱼去旅行》(小记事2)。这两本小记事又经过12年才由我供职的三辉图书引进,并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新星出版社出版,同时公司还引进了艾柯另外一本学术随笔《开放的作品》。
不满意的地方
版本过时版式普通。艾柯的这三本书在三辉经历了大概三个版本以及与两家出版社的合作,在形态上也各不相同。其中两本小记事出了三个版本:2004、2009年的这两个版本是小32开,而2006年这版则是正度32开。内文都是轻型纸。
当时三个版本的装帧,从版式到封面都是由公司美编亲自设计,这两本书并不是单独出版,而是与其他几种书作为系列一同出版,大概主要出于体量的考虑,统一使用了小32开,版式设计也有延续性:页码放在切口一侧中部居中位置,同时配上一个与内容相关的小图标(比如《鲑鱼》就用了一条小鱼图标)。这个版式在2004年应该算是比较有新意的设计。2006年的正度32开版本相对来说差了很多,版式非常普通,跟一般的学术书比较看不出任何区别,除了封面有亮点这本算是最失败的一版。
改造计划
第一步,重新核对原版,转移篇目注释。2014年,我们决定重做艾柯的这三本书。现在看来,当时请的译者还是非常棒的。因此,我们沿用前译本,重新核对原版书,补全了上一版中遗漏的篇目写作时间,将原来不多的篇后注条目移到了页下。这样考虑,是因有的篇目注释非常少,只有两三条,留在篇后反而不美;而有的篇目由于同时有大量译者注与作者原注,而且译注多是对原注的注释(之前的版本中作者原注是随文的),为了不影响阅读,此篇目则单独处理为篇后注,并将译注作为原注脚注处理,如此,页面显得明快整洁。
第二步,统一规格做精装为内文配图。在设计上,我们请了长期合作的后声的设计师做整体制作,从选定开本到确定版式反复修改,因为两本小记事要跟《开放的作品》一起做,而类型却不同。开始的想法是小记事做小开本,《开放的作品》可以大一点,但这样一来大小不一,同时出版的意义差了一层,反复讨论后,决定取中做精装,使用正度32开,版式及封面设计上小记事都要更有特色,将书最精华的特色体现出来,为此做了好几款版式样,并且决定为书配图,于是开始在豆瓣上寻找、筛选,最后找到了作家兼画家的顾湘,她也非常喜欢艾柯,很爽快就答应下来,并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交来十几幅非常棒的插画,将艾柯文章里描述的古怪形象以冷静的笔触表现出来,画中严肃紧绷的面孔总能引人发笑或让人觉得别有用心。
第三步,封面设计:精装裱封+大腰封。新版要求裱封精致、有气质,腰封突出趣味性。裱封纸压雅丝纹,凸显气质。这种相异气质的结合看似矛盾,在这套书的设计上却能很好地体现艾柯将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完美糅合的趣味与功力。在文案上同样突出内容的有趣与戏谑感,以吸引艾柯的资深读者以及年轻的新读者群体。
川端康成作品:构建阅读新感觉
■翟明明(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编辑)
被改造对象:川端康成作品
川端康成作品是日本文学的代表。在日本作家中,川端对中国读者及作家影响最为深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过川端康成作品。此后,2006年新经典文化出品了《伊豆的舞女》与《雪国》,2013年推出新的10部“川端康成”系列精装书。
改造计划
第一步,启用全新装帧设计。2013年年初,“川端康成”新系列封面设计开始。从设想的以风景图片来表现,到推翻重来的素色系列,再到和纸系列,历时近半年。最后,我们发现日式的友禅布艺非常适合这套书的感觉。新设计采用浓艳的和服花纹为底,外裹齐腰高的腰封,隐隐透出内里花色,使艳丽浓烈的色调半遮半掩,并不刺目。为了衬托出友禅布的质感,印刷时选择了有隐隐布纹的封面纸。硬壳面配合了书衣的纹路,色泽内敛,干净整洁。
第二步,推出清新新形象。“川端康成”系列第一波《雪国》《千只鹤》《山音》上市后,打造整体形象成了重中之重。一套书的“主题性”风格非常重要,彼此间既不能过于相似,又不能缺少关联,必须给人鲜明又一以贯之的印象。各种宣传品也要统一风格。首先,我们为这一系列图书拍摄宣传照,在官方微博、贴吧、豆瓣等宣传渠道,多方展示的宣传品,包括海报、PPT、微博图都保持统一风格,一般以《千只鹤》封面图为底,突显浓艳绚丽的日式风情,为读者反复描摹系列书的主体印象。图书上市后,我们随即举办读书会,将“阅读新感觉的川端康成”概念带给读者。
第三步,新媒体宣传。新系列的网络宣传,我们制作了数则长微博、微信,请设计师写下设计手记发布,并与新浪微盘联合进行抽奖活动,印刷宣传书签放在西西弗等书店进行宣传。通过这一系列工作,重新打造的川端康成第一波《雪国》《山音》《千只鹤》清新面世,不久便多次加印。
第四步,长线维护。“川端康成”系列共出版了10本书,前后出版进程跨越近2年,必须使之掀起一轮轮的高潮,不至于在中间沉寂无声。首先,我们采取稳定的出版节奏,2~3个月出版一组(2本),每组选取一个鲜明的主题,比如《古都》《睡美人》取“经典作品,并蒂花开”概念,在保持纯美和风的基础上,使之相映生辉。其次,在出版过程中,不断对图书外观进行翻新。如果10部书采用单一装帧,很容易落入“花被面”感觉,所以不断创新,如《伊豆的舞女》与《花的圆舞曲》同时上市,采用绚烂娇嫩如少女和服的色彩搭配与彩色腰带。《阵雨中的车站》和《藤花与草莓》这一对掌小说集,选用了内敛雅致的底色和手绘花卉图案腰带。到了《东京人》这部分上下两册的超长篇,我们果断抛开前9部的设计风格,采用竹久梦二笔下的人物形象,令人眼前一亮。
不满意的地方
旧版厚重不适合新定位。《伊豆的舞女》与《雪国》2006年由新经典文化推出的版本是平装,走名著路线,开本大,装帧雅致厚重,印张均在10个以上,比较符合读者心中对“大部头名著”的定义。尽管这两本书常销多年,但公司2013年推出的“川端康成”系列则力求打造“阅读新感觉”,如何摆脱名著沧桑沉重感,呈现清新亮眼的感觉,让年轻的读者认识和了解川端,成了最大挑战。
重塑“旅行文学”经典
■潘丽萍(上海九久读书人高级编辑)
被改造对象:《前往阿姆河之乡》
《前往阿姆河之乡》初版于1937年,时年拜伦才32岁,但已是他最后一部著作,可谓天妒英才。该书激发了无数旅行者和作家的灵感,不仅是提供娱乐的游记,还是对中东地区建筑珍宝的宝贵记录。2001年,我国台湾出版人詹宏志将其收进他汇编的“探险与旅行经典文库”书系。2003年北京贝贝特引进繁体字版译文,书名为《穿行内陆亚洲:伊斯兰建筑与人文之旅》。2013年,上海99读书人以这套已有经典繁体字译文的书系为引子,计划引进更多优秀的当代旅行游记。
不满意的地方
定价偏高。该书共431页,13.5印张,约2.89元/印张,因该书已是公版,且是平装,故定价可从39元下调至35或36元。
装帧简单。整个书系采用了白底,书名与图片三七开的设计,原想跳出系列书清一色的暗灰色调,却并未起到突显的效果。该书系第一辑用纸选了传统的铜版纸,未做任何工艺,第二辑已有很大改进,换成了带纹路、风格偏文艺的用纸。但距离“旅行文学”经典的定位还有距离。
宣传语效果不佳。该书的宣传语以暗金色圆形贴纸附在塑封外面,拆掉包装后就与文本脱离了,不便于保存。倒不如做成腰封居于显要位置,或做成书签配图夹于书内。
改造计划
第一步,删除部分原文标注。书中有较多地名,因没有中文通译,所以用括号保留了原文,本意是为方便读者查阅,但重读后发现有些影响整体阅读体验。改造中将重新校对地名译名,进一步考量其实用性和阅读的流畅性,删除一部分原文标注。
第二步,加入副标题。该书前两版,书封正面都出现了副标题,分别为“回教经典建筑溯源纪行”和“伊斯兰建筑与人文之旅”。99读书人版为了考虑书名便于记忆和上口,精简了译名,且“阿姆河”的地名不为人所熟知。改造中希望重新加上副标题,表明这是一场与波斯和阿富汗伊斯兰教建筑有关的旅行。
第三步,提升装帧品质。改做精装,并加重封面的颜色。书系选图风格统一,可选一位旅行经验丰富的插画师为套书画一套图,然后采用铺满整个封面的设计,给人以视觉冲击。故封面用纸的材质也要配合图的质感,拟选用较能体现原画色彩的高感印画。
第四步,渲染文案。做大腰封,突显宣传文字。增加的文案包括:荣获1937年的《周日泰晤士报》文学奖;一部激发旅行者和作家无数灵感的珍贵作品;3布鲁斯·查特文将其奉为旅行圣书、天才之作;旅行文学中的《荒原》和《尤利西斯》;英年早逝的天才旅行家。
第五步,进一步推广。可从中东旅行的角度做活动,例如征集中东建筑和人文摄影等;作者在建筑艺术史和旅行文学领域中是举足轻重的人,可从作者的角度开展读书会活动,如英年早逝的旅行家专题。另外,为推广整套书系,拟在后勒口补上第一辑的合集。
抢救“阿兹猫”首本旅行书
■龚风光(化学工业出版社旅游文艺分社社长)
被改造对象:《婷,在荷兰》
《婷,在荷兰》是新浪微博达人“阿兹猫”的第一本人文旅行随笔,也是我到化工社做的第一本旅行书。我跟作者阿兹猫是多年的朋友,本来有出版社在跟她洽谈出版,因为我的缘故,她辞谢了那家出版社。我在后期的编辑加工中,也尽心尽力。但花了时间不一定能取得好效果。如今看来,这本书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不少。
改造计划
第一步,明确书名和定位。这是“阿兹猫”介绍荷兰的人文旅行书,而非旅行梦想书。“阿兹猫”在博客上有一个专栏“猫眼看世界”,这个专栏为不少网友所熟知。书名可起得宽泛一些,比如《海平面下的旅行——猫眼看荷兰》,将相对松散的内容装进去。
第二步,适当精简内容。原书有10个章节,分别为“上帝造海,荷兰人造地”、“欧洲最美‘大农村’”、“艺术,最具魅力的荷兰表情”等。此外,还有一个附录。这些文章每一篇都精彩,但放在一起就显得杂糅,主线不清。“艺术,最具魅力的荷兰表情”和“荷兰设计DNA”完成可以在一个框架下解读。“博物馆真奇妙”、“古堡寻踪”等可以并在一个主题下阐释。附录完全可以拿掉或精简成小册子。
第三步,重新设计封面。选择一张富有荷兰元素的图片作为封面主图,如原书中扉页图片(在矗立着大风车的郊野,一个荷兰女孩骑着自行车漫游在乡间小道上)就比较适合。橙色作为荷兰的国色,可以在书的封面上加以使用,但不宜面积过大,可在局部做点睛设计。在封面文案上,没有必要对作者的背景过多推荐。封面应该把“阿兹猫”看到的别样荷兰给展现出来,而非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作者本身。
第四步,全程营销推广。这本书背后很多资源在营销环节都可派上用场。改版后,我们可做关于荷兰旅行专题,让荷兰旅游局、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等参与进来,为读者提供荷兰旅行咨询服务。此外,还可以与走遍欧洲、穷游网等联合组织校园讲座。甚至可由蓝鲸旅行(化工社旗下旅行图书出版品牌)联合荷兰旅游局发起一个“跟着阿兹猫游荷兰”的线下活动,与作者的博客粉丝关联,和图书推广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满意的地方
图书定位模糊。这本书最大的败笔就是图书定位不准,从书名到封面设计都出了“硬伤”。作者一方面想往畅销的旅行随笔上靠,比如《背包十年》等,但内容选择上却偏于平实而少梦想。这种纠结充分体现在书名上,最初想叫《海平面下的旅行》,后来觉得这个书名没有特点,几经周折换成了现在这个书名。这是一个主打作者牌的书名,但普通读者很难将“陈婷”与网络上大家熟知的“阿兹猫”联系起来。“荷兰”是这个书名的关键词,但是整个书名未能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更谈不上购买。
篇幅严重失控。这本书最初的策划是240页全彩印刷,39.8元。后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篇幅,最后成书328页,严重超标。加之作者对图片表现力有要求,在纸张的选择上也是采用进口的特种纸,使得前期成本直线上升。后来被迫将价格调整到48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期的营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