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阅读周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人手稿逆市上扬别丢了“文学尊严”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潘启雯

  2015年1月4日,知名诗人北岛等19位诗人的60首诗歌手稿在南京拍卖,盛况空前。最终北岛著名诗作《回答》的手稿(带诗题只有29行)拍出了3万元的高价,平均每行1000余元。不过有人也注意到,从北岛的落款来看,这份手稿是北岛在2013年10月重新抄写的。这让人不由眼界大开:原先人们以为手稿就是原稿,现在看来,“手抄件”也可以当手稿来卖,这意味着手稿的资源可以无限放大。在大部分作家都改用电脑写作,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名家(贾平凹、张炜等)还在保持手写习惯的当下,名家手稿早就成了稀缺资源,市场上也早就闹起了“手稿荒”,也因此,名家手稿价格一路飙升,很多都已到了百万级的程度。见此情景,很多名家捶胸顿足,懊悔自己改用电脑写作太早,很多作品只有打印稿,而没有手写稿,损失了一大笔收入。

  事实上,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步入调整期,以往天价频出的书画板块风光不再,而过去的拍场“配角”——名人手稿信札却逆市上扬,行情一路看涨。名人手稿信札为何会成为各大拍卖行竞相追逐的新热点?这个新兴艺术板块为何会屡陷争议甚至惹来官司?名人手迹,何处才是归宿?藏家入手前又该如何对其价值进行考量?

  名人手稿信札屡创拍卖纪录

  名人手稿信札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拍卖场上的爱物。市场有“需求”,拍卖公司就不会放过“商机”。名人手稿信札最早亮相国内拍场始于1994年。当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了一册15通的徐悲鸿行书信札,估价约10万元,但最终流拍。10年后,同样是在翰海拍场,仅有3通的徐悲鸿信札拍出了24.2万元,每通均价比10年前上涨了10倍还多。

  从2009年开始,名人手稿信札的上拍数量进入快速增长期,成交价格也屡创新高:2009年,陈独秀、梁启超与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一批书信,以744.8万元成交;2012年,梁启超旧藏“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146个标的全部成交,总成交价高达6709万元;2013年,一页鲁迅手书《古小说钩沉》手稿拍出690万元,高出起拍价11.5倍;2014年1月初,南京经典推出的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以1207.5万元成交,创下中国文人手稿的拍卖新纪录……如今,像鲁迅、胡适、蔡元培、梁启超、茅盾等文化名人的书稿尺牍,甚至只字片语的便条,都已成为藏家和爱好者竞相追捧的佳品。

  提到名人手稿信札屡创拍卖纪录的背后,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总编辑李智初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名人手稿信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具有鉴赏价值,有些手迹本身就是很好的书法艺术的呈现;手迹的承载物不同,有些是写在纸上的,还有刻在各种艺术品上的,这就自然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二是内容上具有研究价值,有些手迹年代久远,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有些手迹反映的是某个时代背景下的名人观点、见解或学术思考,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弄清归属问题和依法流通

  在2014年,最初发表于《解放军文艺》的莫言《苍蝇·门牙》手稿现身北京歌德春拍,私洽价格达400万元。当莫言叫停后,经多方协商,10余年前在北京潘家园收废品处购得手稿的藏家赵庆伟同意将手稿捐赠现代文学馆,终于皆大欢喜。然而,并非每份名家手稿都能等来“圆满”的结局。由此一段时间来,有关“名人手稿信札在多次流转后究竟该归属谁”的话题引发人们的热议。

  对此,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院长张文东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从历史文物的角度看,任何历史文化的遗存可能都有进入市场的机会和空间,这就意味着名家手稿因其包含的文化价值可能或可以进入市场,其进入市场的途径实应有所规范,即在明确所有权的前提下依法流通。尤其是当手稿写作者本人及家人尚在的时候,其所有权应属创作者所有。“这有点像圆明园文物的拍卖,抢走的东西被自由拍卖并成为侵略者获利的手段,实际是一种强盗逻辑。而当收藏者将手稿据为己有并拍卖的时候,显然是对手稿创作者权益的一种侵害。”

  张文东进一步指出,名人手稿信札寄出并被报纸杂志使用发表,是否并未与其文学价值完全剥离(而其进入市场时或许包含了这一价值以及其它历史文化价值),所以,作者有权在文本发表(包括未发表)后索回原稿,发表单位也有义务归还原稿。“多年来因我们整个社会都缺乏知识产权意识与机制,所以造成了许多档案性的东西大量遗失或被遗弃,也带了各种文化维权的艰难。所以,名家手稿的炒作行为,实是对国家于此方面管理和法规建设的一种警示,即提醒和要求国家在相关文化领域明确一些基本规则,包括在年限、范围及类型上有所规范,(比如说像出版物一样,10年合同期内是不是手稿所有权归出版社,10年后的所有权归创作者,再多少年后可以自由流通)真正保护作家合法权益以及市场规范。”

  挖掘手稿信札时代价值是个技术活

  名人手稿信札,往往是作者以文字、符号及图案书写的稿本,是各类作品的原始记录。曾几何时,名人手稿信札仅仅被作者自身、亲友及少数研究机构所重视、需要。尽管市场行情一路看涨,但名人手稿信札与拍卖市场的“牵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内容涉及隐私的名人信札,近年来屡屡惹出争议纠纷甚至对簿公堂。特别是面对出乎意料的价格就把“文学尊严”抛之脑后了。长此以往,名人手稿信札只会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利用,在金钱的洗礼下逐渐丧失价值,终成一通草纸,这正是文学界和收藏界所担心的。

  谈到名人手迹是否应该进入市场以及如何挖潜其文化价值?张文东指出,既便名人手稿信札有一天可以成为具有文物性质的存在,但似不应进入市场,因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流传与书画等艺术品不一样,是因公开发表成为大众阅读接受的对象,一旦发表出版之后其手稿便已成为废纸,就像当年许多手稿都会被编辑部遗弃一样。“所以,当今炒作手稿,实际上体现的并不是文学的价值和规律,而只是商品社会一切都被市场化的具有庸俗性的消费机制。尤其是在当前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强化手稿的写作意义显然在创作的技术方式上与时代的发展并不合拍。”

  李智初则认为,从选题策划角度考虑,出版机构应该从保护和传播的角度,对名人手稿信札进行系统挖掘,鉴别真伪,分类整理,集结出版,以最好的面貌呈现给读者。名人手稿信札的出版价值主要取决于它本身的价值,让名人手稿信札成为出版物,是最好的价值传播途径,能使那些手迹成为传世之作并流芳千古。

  ■相关链接

  国外名人手稿拍卖品种知多少

  ○1987年,一封爱因斯坦给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关于原子弹的信件,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2万美元成交。

  ○1994年,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拍下了达·芬奇的手稿《哈默手稿》,这份72页的手稿创作于16世纪,内容包括达·芬奇对水的性质、天文学、岩石和化石的观察记录。

  ○1995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辞职信在伦敦苏富比拍出8.28万美元。

  ○1998年,贝多芬的情书、乐谱手稿在德国拍卖,总成交价为7540万马克(约合3亿元人民币)。

  ○2005年,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邀请马龙·白兰度出演《教父》角色的亲笔信在纽约佳士得以13.2万美元成交。

  ○2014年中国嘉德秋拍,马克思致科科勒特·多布森科勒特亲笔信函,估价90万至180万元,最终以304.75万元成交。信中提到其著作《资本论》,并提及英国银行家和外国政府的内幕交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产业观察·集团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专业出版
   第05版:专业出版
   第06版:世界出版
   第07版:世界出版
   第08版:新媒体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文化
   第11版:童书·财经
   第12版:社科
   第13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4版:一线实战
   第15版:本期关注
   第16版:行情报告
   第17版:中国编客
   第18版:特别策划
   第19版:专栏·视界
   第20版:牛编做出版
   第21版:文创中国周报
   第22版:创意城镇
   第23版:市场
   第24版:海外
名人手稿逆市上扬别丢了“文学尊严”
文坛新数字
精彩导读
第一时间书
用阅读激活经典著作的永恒魅力
《转型抉择》:聚焦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任务
《壮美丝路》:展现历史和情感之美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09名人手稿逆市上扬别丢了“文学尊严” 2015-02-13 2 2015年0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