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自然拼读”拼出英语启蒙全图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李星零
音标和自然拼读有什么不同?汉语拼音和自然拼读会互相干扰吗?……家长需要系统而全面地了解自然拼读的理念与方法,才能避免在引导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走入误区。
专家问诊
刘宝胤(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学术部主任,教育合作事业部教学总监,北外壹佳英语督学):在英美国家,自然拼读的教学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孩子们在读写启蒙过程中将听说词汇转化成读写词汇,学习自主阅读和拼写技能的科学而有效的工具。
正确地看待自然拼读,要将自然拼读放置于孩子的阅读启蒙的整个链条中:从预备阶段的听说词汇积累和磨耳朵听辨音,到起步阶段的字母识别和字母音形对应,到提速阶段的拼读拼写,再到助推阶段的视觉词学习,到最后阶段的独立阅读。这整个过程可以为孩子画出一张完整的英语阅读启蒙的路线图,并帮助家长们了解自然拼读在这个完整的阅读启蒙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英美国家的孩子在进入读写启蒙阶段前,在生活环境中积累了大量的听说词汇积累,掌握拼读拼写规则之后,自然将听说词汇转化成读写词汇。国内的家长和教师,应该一方面帮助孩子在幼儿阶段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增加英语听说词汇的积累,另一方面在引导孩子学习自然拼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单词音形对应的解码过程,同时帮助孩子通过图片、肢体语言以及情境,补充单词的语义,增强单词的语用,不要为拼读而拼读。
在国内,孩子们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段存在着很大差异,3~10岁的孩子认知能力和英语启蒙的程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学习自然拼读的方式。自然拼读和音标有着不同的特点,自然拼读法揭示了英语单词直接表音的规律,因此更形象直观,教学方式也更生动有趣,特别适合低龄段的小朋友。6~7岁的小朋友同时学习自然拼读和汉语拼音并不会混淆,两者一般来说不会相互干扰,而是语言的正迁移现象,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自然拼读应该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概念和方法来看,要特别关注在学习自然拼读之前应该做好哪些必要准备;在学习自然拼读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知识和必备技能;在学习自然拼读之后,应该如何将知识转化成技能,真正推动孩子英语自主阅读和拼写能力的综合发展。
图书“药方”
《英语,爱“拼”才会赢——聊聊自然拼读那些事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儿童英语启蒙的热点话题“自然拼读”为核心,颠覆传统的死记硬背,为家长勾画自然拼读学习的具体步骤和完整流程,同时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源。按不同学习阶段和学习步骤为家长提供上百个亲子游戏活动,令孩子的英语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难点2
家长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江玉婷
孩子被同桌欺负了,要不要换座位?孩子经常写作业到很晚,怎么跟老师沟通?……小学是孩子重要成长阶段,家长时常面临类似的问题。如果家长无法与老师有效沟通,有时甚至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专家问诊
饶雪莉(作家、教育专家、家校沟通导师):家长和老师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援手”,首先要做好沟通。家长一定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厘清问题。看看这是单一的问题,还是班级整体性的问题。如果是单一的问题,家长跟老师沟通处理就好;如果是整体的问题,要找理念相近的三五个家长集体向老师反映。第二,家长和老师沟通问题一定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用真诚平和的语气,切忌冲动行事。第三,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出建议或请教老师,但记得一定要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老师,这是对老师起码的尊重。
孩子在学校要学习文化知识,其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同样也很重要。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这时家长再一味地纵容娇惯,导致孩子无法融入团体,孩子最终也不会快乐。
家长要耐心聆听孩子的感受及想法,鼓励他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引导他学会与同桌相处。假如孩子提出不恰当的想法,比如想要采取报复性或攻击性的行为,家长需要多花心思与孩子交流,并让孩子知道这种方式带来的后果,引导孩子往积极阳光的一面发展。
当然,如果孩子和同桌总是闹矛盾,甚至影响学习或心理,而孩子又特别胆小内向,什么都不敢说,总是忍气吞声,或者孩子近视又或有其他特殊问题,那么家长一定要代孩子向老师如实反映情况。在反映情况时,家长只需强调孩子的问题和自身的担心,无需责怪孩子的同桌,有经验的老师一定会妥善处理。
孩子经常写作业到很晚,时常影响休息时间,这也是很多家长面临的问题。首先,家长要学会分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属于哪种类型,基础知识必须要保质保量完成,提高类作业可视孩子情况而定。其次,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是否在一些环节上浪费时间,同时也要横向了解班内其他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
当家长发现孩子的作业量变多,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责怪老师,更不要为应付老师帮孩子写作业。家长可以在孩子作业本上写下孩子每天做作业的起始时间,例如:孩子今天做作业从7点~9点,中途没有休息。这样的批注给老师一个暗示,负责任的老师就会注意到布置的作业的确多了,就会调整作业量。
图书“药方”
《别让孩子伤在小学》(接力出版社)共2本,一本重在讲“家校沟通”的方法,一本重在讲“家校配合”的技巧。每本书的目录都很清晰,每个章节集中讲解一个热点问题,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阅读。每个章节都含有大量真实且丰富的案例,可供家长参考。这些案例实操性很强,可以帮助家长解决孩子在小学阶段遇到的种种难题。
难点3
小学阶段的孩子读什么和怎么读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董 琦
孩子的童年应该留下什么?小学阶段的孩子到底要读什么、怎么读?如何培养孩子成为终身读者?
专家问诊
张贵勇(教育媒体人,亲子教育作家,阅读推广人):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解决之道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起来,共同开启阅读的旅程。
对此,我初步搭建了一个小学不同年段的阅读框架,即小学一、二年级集中阅读绘本、桥梁书、 童话、儿童文学、诗歌等门类;小学三、四年级多阅读传统文化、动物小说、科普书、历史书、散文等门类;小学五、六年级可以多读哲学类、地理类、艺术类、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门类。该框架主要基于阅读规律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当下许多家长支持孩子阅读,但选择视野比较窄:一提到经典阅读,想到的还是四大名著;一提到科普书阅读,脑海里只有《十万个为什么》或《昆虫记》;一提到童话,只知道《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提到传统文化,就想到《弟子规》《三字经》。殊不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常好看、富有童趣的童书值得被选择。这些书能为童心奠定底色,能温暖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成为有爱的、有自我认同的人。
在对当下家长和小学阅读教育的观察的基础上,我总结了家庭亲子阅读的5个关键点:一是重新看待桥梁书的价值,二是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经典文本,三是亲子共同选书是提高鉴书能力的过程,四是阅读要与写作绘画旅行等结合在一起,五是和孩子聊书中的内容有助于阅读的持续深入。
家长还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爱好等与孩子一起选择有趣、有用、有营养的好书,经常对比不同版本图书的差异与优劣以及对比不同作家、译者的特点;比如针对小红帽的故事主题,市面上就有不少于30个故事文本,分析不同的故事,可以提高孩子思辨能力、创作能力;对比不同形式作品的不同,因为针对同一故事,文学、戏剧、电影等表现形式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比对分析的过程,就是提升鉴赏能力的过程,也能让孩子对不同艺术形式有进一步的了解。
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父母要身体力行,不能仅仅把书推给孩子而自己不读书、不与孩子聊书。
图书“药方”
《给孩子的童年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适合家长、老师读,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读,书中的故事和观点都是作者从实践中得来的。书中的一些书目,也都是作者和孩子都读过的,家长也可以按图索骥。家长尽早地跟孩子一起读,形成把经典童书放在案头的习惯,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
难点4
如何完整地了解儿童成长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董 琦
身体是怎样觉醒的,有哪些基础的、原始的情绪,然后又发展出了哪些情绪?家长要如何完整地了解一个生命自然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历程?
专家问诊
孙瑞雪(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知半解地了解儿童不如从诞生的源头去了解。这样去了解孩子,会激起成人对自己和人性很大的趣味——我们可以了解人性、了解自己,同时又能了解孩子。
比如:生命诞生之初,孩子仅仅只会使用口,能转头寻找吃的东西。几天之后,手开始有一点点知觉,就开始把手放进嘴巴里。但身体的其他部位还没有觉醒,意识还没有贯穿到其它的部位上。我们说意识,或者说神经系统,还不能够支配身体的其他部位。随着孩子逐渐地长大,他开始支配自己的手、自己的腿,自己的脚……再大一些,开始能把身体的所有部位协同起来,开始学会走路,这个过程非常有趣。如果一个人的童年自由地使用了自己的手,展开手观察一下,会发现自己的手灵活、敏感;反之,就会木讷、混沌。手是有智慧的。手的智慧是否被开发出来,在成人期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身体发展的过程很容易被观察到,但是心理、感觉和认知的发展是隐藏于内在的,我们也能透过观察儿童行为和发生的景象,发现感觉、心理、认知的状态是如何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孩子能否成为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完整的生命,有着很大的益处。
再比如:儿童在人生最初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会用口来认识世界,会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去尝试,因为他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首先是嘴和视觉,然后慢慢才发展到手,再慢慢发展到脚,用脚来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生命的范围,去认知周围的环境。这些是怎么发生的,他发生的途径和过程是怎样的?了解这些,可以让家长不再限制孩子,比如不再限制孩子把手放到嘴里吮吸,不再限制孩子爬动,不再限制孩子用手去抓东西,不再限制孩子用脚去探索这个世界,不再限制孩子走危险的地方等等,这样就会有助于孩子更长远、更好地长成。
图书“药方”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中国妇女出版社)提供了一个解剖图——在人类物质身体的系统里,还有一个人类的心智系统:感觉、情绪、心理、认知和精神,同时还有一种创造的生命力,她可以逐渐创造出一个强大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