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重要的时刻,当前各行各业都在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石油行业也不例外。值此之际,中国石油报资深记者(现已退休)陈新华写就的《石油变革:世界与中国》一书,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以新闻记者的特有眼光和表现手法,讲述了160年来世界石油工业变革发展的恢弘历史,展示了中国石油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丰富实践,对新时代石油变革的历史方位、面临的能源革命大势和一系列石油重大理论和重大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思考、解读,是一部融历史性与现实性于一炉,汇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总结与思辨、回顾与展望紧密结合,讴歌石油领域40年变革的宏篇巨制。
讲述中外石油历史的书籍不少,有关石油工业改革开放的专题书籍和文章汇编也很多,其中并不乏精品力作。但是,像《石油变革:世界与中国》这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全景视角,大跨度、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研究石油工业改革开放的力作并不多见。该书是一部特点鲜明、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看点一:我国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历史悠久,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利用方面,曾创造过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美国德雷克石油井也是借鉴中国古代的钻凿盐井技术,从而获得了第一桶地下原油。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昔日有名的四川“磨子井”成为了过往的历史烟云,而美国的德雷克石油井却引发了近代石油工业的蓬勃兴起。石油先是造就了19世纪下半叶的煤油灯时代,接着从照明材料变成动力燃料,继而由动力燃料变成有机化工原料,开辟出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生产生活领域,像血液一样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加快了世界各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历史进步的强大力量。
看点二:以清末洋务运动为背景的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起步并不晚,当时的国力也不在东邻岛国日本之下。然而,两次鸦片战争和接踵而来的两次中日战争,阻滞乃至中断了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沿袭千年的封建王朝,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了希望。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中国勾画了一幅美好的现代化蓝图,其中也不乏振兴民族石油工业的雄图大略。然而,随着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军阀连年混战,蒋介石接连发动内战,中国与工业文明一再擦肩而过,错失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良机。
看点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石油工业的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只用了短短20多年时间,建立了初具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期间,石油工业迅速崛起,连续20多年保持2位数高速增长,原油产量每隔三四年就翻1番,摆脱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依赖“洋油”过日子的处境。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并一跃成为世界石油出口大国。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催生和带动了一大批新型产业和经济门类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面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
看点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一整套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石油天然气供给体系和保障机制:国内石油产量持续稳定发展,天然气产量连续2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跨国石油勘探开发从无到有,建立了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海外石油生产基地;石油对外贸易由小到大,迅速增长,形成了遍布全球的多元化石油供应渠道;跨国石油战略通道建设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形成了连接海内外的石油管道和管网系统;石油战略储备从无到有,迅速扩大,构建了确保国家石油安全供应的“稳固防线”;三大石油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前列,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国石油集团;民营石油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进入各个石油发展领域,成为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看点五:石油资源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把石油工业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央企直属管理的模式,进行改革总体设计、规划布局和政策指导。从历史上看,石油工业是外来工业化因素和本土现代化力量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推进的结果,是在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包括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来工业化因素和本土现代化力量相互交织、磨合、碰撞,势必对石油变革发展产生各种深刻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而且其存在与未来石油经济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发展仍然有着较为深刻的内在联系。
看点六:我国石油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变革发展过程,改革目标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改革初期的石油工业部门管理体制,到改革进入全面展开阶段办成真正的经济实体,再到改革全面深化阶段的石油石化大重组和海外上市,直到今天的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坚持做强做优做大。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尽管在建设发展初期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和经验,但在新中国近7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市场化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对国人用智慧和汗水甚至教训换来的实践经验,应该充分自信,不可妄自菲薄。
看点七:进入21世纪,一场页岩气革命和随之而来的页岩油革命,令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摆脱了对中东石油的长期依赖。伴随美国能源和军事战略东移,世界能源版图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非洲国家的石油合作不断扩大,与加拿大、委内瑞拉、巴西等美洲国家的石油合作迅速拓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石油合作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使用人民币与中国进行石油贸易结算,石油人民币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国际石油贸易合作中的重要选项,使得1970年代建立的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世界石油经济贸易秩序,面临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
看点八: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中国石油工业和三大石油公司已经在中亚、俄罗斯、我国南海、南亚、非洲等广大地区投资建设了覆盖石油上下游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工程建设、管道运输、贸易销售等各个专业门类的庞大石油对外合作体系。随着中亚、中俄、中缅、海上四大石油战略通道的全面建成、投入运营,一个横跨欧亚大陆、南亚多国、贯穿南太平洋、印度洋,连接“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合作经济带”已经初步形成,成为推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巴、中孟印缅经济走廊,中澳、中新、中伊土、中非经济走廊的强大力量。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的全球性能源和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正在日益显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
看点九: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给石油工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数字化互动交流平台的出现和爆发式增长,不仅改变了石油工业,也推动石油工业进入到颠覆传统、创新发展、重塑石油的变革发展新时代。新时代石油变革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在石油工业各领域、各专业、各系统蓬勃展开,对包括石油前端生产管理层、后端经营运作层、高端战略决策层在内的整个石油工业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看点十:经过40年改革开放,以开放搞活、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石油行业企业改革已经接近尾声。互联网革命的平面化、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以及共享经济和多方共赢生态圈,平台革命的大型工业云平台和转型发展的互联网平台企业,资源革命的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资源开发方式和利用方式变革与创新等,为打造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平台、跨终端、跨国界、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发展的石油工业生态圈,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强大支撑。石油工业无疑将会适应这些变化,以新的变革力量,群策群力,创新发展,实现中国石油工业的转折性变革和革命性突破。
作者在充分梳理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历史,全面总结、系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石油变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取得的辉煌成就,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基础上,对新时代石油变革的历史方位、面临的能源革命大势、发展现状、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同时列举大量数据资料,从石油资源开发方式变革和石油资源利用方式变革两个方面,对一些模糊思想认识和错误观点有针对性地予以了澄清,对石油工业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展望。
总之,《石油变革:世界与中国》是一部特点鲜明、十分难得的好书,一部跳出石油看石油、跳出石油看历史、跳出石油看世界、跳出石油看未来的精品力作,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