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阅读周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详见第9~10版)
~~~(内容详见第9~10版)
~~~(内容详见第9~10版)
~~~(内容详见第9~10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阅读之名,观照社会现实
(内容详见第9~10版)
  每天都有新闻发生,昨天的新闻,已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便是明天的历史。当往事过眼云烟,我们必须借哲学家的话安慰自己,写下便是永恒。在小径分叉的知识密林中穿行和寻找,为领悟这个世界,也为寻找自我。书就像种子,不知道在哪个时刻会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发芽,但寻找不停歇。

  文学,与时代同行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文学  解放思想  逝者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  雨

  文学类

  以文学的方式纪念改革开放40年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已经成近期的社会热词。其中,文学艺术作为时代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首先就敏锐、有力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如何在文艺中寻找改革浪潮的记忆?今年11月,一系列与文学相关的纪念活动陆续举办,一系列相关图书陆续出版。

  11月15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论坛·文学学科分论坛——文学与时代”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以改革开放40年来文学的发展与未来中国文学的走向为主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等作家与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们认为,过去的40年是中国文学健康成长的40年,改革开放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去创作,是当代文学书写者应坚守的理念。

  11月30日,在“纪录大变革  书写新时代——贵州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当代作家作品出版座谈会”上,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作家何士光的《何士光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版)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发,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人为新书发布揭幕。何士光曾以“梨花屯乡场”为背景,对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转折时期有深切的体察和书写。他的《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远行》和《青砖的楼房》等作品,曾获多种奖项。《何士光文集》基本收录了他目前创作的所有小说、散文及相关论著,反映了作家的创作轨迹及思想变革历程。

  浙江文艺出版社亦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推出多部作品。如日前出版的《新时期40年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这本书是教授鲁枢元带领学术团队,耗时4年终于完成的一部近70万字的作品。该书认为,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时期,在1949年之后长达近70年的社会历史中拥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与开拓意义,即使放在辛亥革命以来百余年的历史中看,也是一个最富成效的历史阶段。1980年代的文学精神与情感、气质与风范、理论与思潮,对新时期40年的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实践具有引领之意。同样由该社推出的“我的四十年”丛书,包括《四十年四十人》《四十年来家国》《亲历中国四十年》3种,该丛书关注改革开放历史下的个人命运,以“个人史”书写其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人生经历,全景式展现改革开放40年。

  国家的巨变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由作家何建明创作的《我的国家史》近期在京首发。该书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全书集纳了作家40年间现场采访和“田野调查”所获得的一手素材,文学评论家认为,该书以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具有强烈的国家情怀和人民情怀。

  此外,文学评论家何镇邦日前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最新随笔集《昔日风景看不尽:一部当代文学的微型档案》。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回忆录,他以深情朴实的笔调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重要文学事件和与文坛大家汪曾祺、刘白羽、莫言、浩然等交往中的逸闻趣事。

  逝者如斯,写下便是永恒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这是查良镛曾留给自己的墓志铭。有人曾问他:“人生应如何度过?”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今年10月30日,查良镛驾鹤仙去,享年94岁。他是报人,是学者,但他最知名的,是以笔名金庸,写下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武侠作品。他为国人编织了一个刀光剑影、侠义柔情的江湖梦。也因此,他被称作武侠小说泰斗,他的多部小说被翻拍为影视作品,并享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的赞誉。

  11月19日,武侠小说大家萧逸在美国因病辞世,享年83岁。萧逸是新派武侠、历史小说大家,他的《甘十九妹》《饮马流花河》《无忧公主》《马鸣风萧萧》等多部著作发行量均超过千万册,影响了数以千万计的华文读者。武侠大家的先后离去,也让人感慨一个武侠时代的终结。

  这些曾影响了流行文化,其离去令人唏嘘的,还有漫威系列作者斯坦·李,11月12日,他的去世引发好莱坞诸多群星发声纪念。作为影响美国乃至世界的漫威王国的缔造者之一,斯坦·李创作了《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X战警》等漫画角色,相比传统漫画超级英雄,他塑造人物时注重刻画正面人物的人性弱点,故事情节荡气回肠而又颇具现实性,这也是漫威电影最吸引人之处。他的漫画在全球70个多个国家和地区流传,销量超过20亿册。斯坦·李曾说过:“我的目标就是,将来某一天,一个有知识的成年人走在大街上,不会因为自己手里拿着一本漫画杂志而觉得不好意思。”

  墨西哥作家、2015年塞万提斯奖得主费尔南多·德尔帕索11月14日在墨西哥去世,享年83岁。其历史小说《帝国轶闻》全景式反映墨西哥马克西米利亚诺帝国,作为拉丁美洲文学丛书之一,其作品曾于1994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22日,被誉为中德文化交流使者的学者关愚谦去世,他曾与汉学家顾彬联合编译6卷本德文版《鲁迅选集》,并于1994年在欧洲出版。其反映了个人心灵成长史的《浪:一个为自由而浪迹天涯者的自述》《情:德国情话》,也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此外,他的有关欧洲文化的散文随笔集《欧风欧雨》,曾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葡萄牙作家佩索阿曾写道,写下便是永恒。代代读者的阅读,让作家的文字穿过时间之墟成为经典,让作家的文学生命永存。当这些名人大家离开世界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最好的怀念,是阅读。

  “承继”与“创造”

  关键词  善本  流传  伦理  冲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  雨

  人文社科类

  阅读,让古籍活下来

  12月1日,以“让古籍活下来”为主题的“第3届中华藏书文化论坛”,在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百科·嫏嬛书房”举办。此次论坛同时举办了《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的首发式,历时8年的善本刊印,让昔日久藏深宫高墙内的珍本为普通读者所阅读。

  “让古籍活下来”,还可以再加一个词,“让古籍广泛流传下去”。原来只有一本的古籍,现在变成几百几千本,原来只在一个图书馆藏着,现在到几百几千个图书馆里藏着。从善本的制作成本、收藏方法来讲,它很难走进普通读者家里,但如今它能够流传,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在此次论坛上,谈及他对古籍善本的看法。

  基于“承继”的理想,8年前就开始策划实施的《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书过程殊为不易。其策划人蒋凤君在介绍该丛书的策划经过时说,为了高质量完成这一项目,他们聘请以版本目录学家李致忠为首的国内一流学者和权威古籍版本专家组成编委会,从全国近百家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1万多种历代经典中遴选最具代表性的版本,进行再造。在甄选典籍层面,既注重经典、又兼顾全面,举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各领域皆有顾及而择其精要。该系列按经、史、子、集分类,经部10种、史部10种、子部40种、集部42种,共计102种。版本选自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馆藏珍善本,均为国家特级、一级文物;历代版本目录学家宝重的宋元和明清原刊、再刻、递修本,泥活字、铜活字、木活字本,及批注本、套印本、抄本等,各类珍善本、孤本大都有所体现。精选典籍和版本之外,制作上也追求极致。在印制层面,通过高仿真影印技术,用矿物颜料代替化学油墨;并对用纸、装帧乃至书衣极尽讲究。

  该丛书编委会主任李致忠择要介绍了版本的甄选考虑,同时提到,该编委会在“选目精要,选本精当、制作精善”的“三精”原则下,希冀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触摸原典、阅读原典、继而收藏原典。楼宇烈表示,选目很难,百部经典选目可以说花了很大的工夫,要照顾到经典性、源头性等诸多方面,很难完全达成一致,但最后选哪个,可以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来看。与会嘉宾、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该丛书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是“再造”,阅读是让古籍活下去的唯一路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认为,这套丛书对现代人最重大的意义是“书香传家”。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副主编刘国辉等嘉宾也提出各自的精要见解。

  正如蒋凤君所说: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弘扬,始终存在着“外壳”复制易、“内核”复兴难的问题,重制经典的珍优版本并不真难,而要使其中所蕴藉的中华文明最优秀的魅力展现于世,则仍任重道远,需要联结更多的力量共同推动。

  资本、技术与伦理的博弈

  11月纷纷扰扰的热点新闻有许多,尤其中国学者贺建奎做的“基因编辑婴儿实验”引发世界争议。追溯前因,他从基因测序转向基因编辑,在他写给科普作品《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浙江人民出版社版)一书作者王立铭的信中可见端倪。关于生命价值、医学伦理与个体尊严,近期出版的《永生的海拉:改变人类医学史的海拉细胞及其主人的生命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版)一书值得所有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一读。

  在这本书中,美国作家丽贝卡·思科鲁特耗时10年,讲述了改变人类医学史的海拉细胞及其主人的故事。海拉细胞的主人海瑞塔·拉克斯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她患宫颈癌后的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贡献多个诺贝尔奖。她的细胞是无价之宝,她的家人却毫不知情地生活在贫困中。这本书揭开人体实验的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以及种族和信仰问题。书出版后,在社会捐赠下,家人为海瑞塔树立了墓碑,碑上镌刻着“永生的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人类”,对海拉细胞为人类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注解。

  《永生的海拉》探讨了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的所有权问题,以及文化和信仰问题;在11月出版的值得关注的人文社科书中,《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译林出版社版)探讨的是:资本与技术如何入侵自然,私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如何冲突与合作。这本书是环境史学创始人唐纳德·沃特斯极具争议的代表作。《平常的恶》(上海人民出版社版)是学者施克莱专门探讨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重要概念“恶”的专著,从社会、哲学范畴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70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由该社引进出版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书写的“美国史”系列(第13版),也值得一阅。

  此外,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系列2018年收官之作《货币战争》让我们了解到过去历史课本中看不到的金融细节与关键;人类学家罗宾·内葛用10年时间与纽约城市环卫部的各层级男女员工一起工作,写下《捡垃圾的人类学家:纽约清洁工纪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这些好书都值得重点关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传媒中国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世界出版
   第06版:出版专题/出版百强团队
   第07版:成长教育/家庭教育
   第08版:优案推介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中国阅读周报·月览
   第11版:中国阅读周报·精品精介
   第12版:中国阅读周报·特别推荐
二维码扫描并关注
你就是你自己的时代
精彩导读
以阅读之名,观照社会现实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09以阅读之名,观照社会现实 2018-12-04 2 2018年12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