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馆情/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做好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姚建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众所周知,文学的跨语际、跨文化、跨地域的传播与交流,是一个涉及众多繁难环节的复杂精神活动,其效果的呈现与评价,都充满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一点,对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交流来讲,自然也没有例外。因此,做好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首先要关注的是要避免过分强调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短期效应。

  期望中国文学短期内在海外传播上有较大增长,从而为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产生立竿见影的积极正面影响,这种想法是不大现实的。我们要以从容、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并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要从世界范围内来着眼和布局,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远景规划来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而不能让急功近利的短视主张和措施制约我们的眼界,束缚我们的手脚。

  另一方面,还应注意避免过分主张文学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效应。我们不必时时刻刻把国家形象挂在嘴边,也不必要求每一个作家、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去塑造国家形象。我们要让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学,尽可能按照文学的方式走出去,让它们在域外世界也形成一个彼此呼应、相互映衬的多元场域,从而向域外世界传递一个饱满、鲜活的中国形象。

  在中国人最近一百多年的知识谱系中,西方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范畴,更代表着价值、趣味、审美的尺度。受这种认识论的支配,我们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实施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评价其影响力和效果时,90%以上的目光都死死地盯住西方。长期以来,在这种作茧自缚的认知和思维定势的引导下,我们迄今仍然未能挣脱“言必称希腊”“唯西方马首是瞻”的“自我殖民化”怪圈。因此,做好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必须果断调整地缘格局过度失衡的结构布局。

  最后,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提升中国文学自身的内功。只有不断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表现中国独特审美品格,描绘中国人充满活力的生活,抒写中国人丰富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资源。反之,如果我们不能为这个世界贡献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优秀中国文学作品,不能为丰富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优质的精神滋养,就不能为建构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做出文学应有的贡献;如果没有好的文学作品,即便我们疏浚了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渠道,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也恐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报道/细分市场
   第03版:出版报道/中外交流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06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一线实战
   第07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分销新视野
   第08版:精品精荐
   第09版:中国馆情
   第10版:中国馆情/专题报道
   第11版:中国馆情/馆配新书
   第12版:广告
●编者的话
如何做好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中国对南亚国家图书出版的六大建议
如何提升国内出版物在海外图书馆的收藏量?
西城区第一图书馆系列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东城区第一图书馆阅读迎国庆 书香庆华诞
国家图书馆举办多场活动庆祝建馆110周年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馆情/专题报道10如何做好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2019-09-10 2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