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海颖
关键词 育人困惑 读懂学生 研究与实践
经过8年,边玉芳在说起“读懂学生”这套书时,很平静,又很热切。一个大半辈子埋头于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的学者,这一次讲得仍然是有理有据,从现在看未来。
育人:等问题发生就来不及了
一个多月前,“读懂学生”丛书在“新时代学校育人能力提升”学术研讨会上发布。从新书的出版到研讨会的主题,都面向教育的重中之重:育人。而事实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和她的团队,以及更多的教育人,都深刻地观察和感受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育人仍是中国教育的短板。
说起这一点,边玉芳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具体现象来解释抽象性判断:2020年5月6日,西安一个9岁女孩因不堪学习重压,从15楼一跃而下,结束了生命。她的作业本上叠放着两封遗书,第一封上写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第二封上写着: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2020年5月23日,由于不堪忍受严格的要求,山东青岛15岁女孩把独自抚养她长大的妈妈勒死于家中。2020年6月4日,江苏省常州市一名五年级学生在上完语文课后翻越4层栏杆坠楼身亡。她的家长在微博上公开了女儿坠楼前作文被批评一事,并怀疑女孩坠楼与老师教学方式不当有关。虽然这些事件具有一定的极端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有相当部分中小学生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在居家学习和学校复学前后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边玉芳并没有很具体地讲述更多还需保护的成长隐痛,而是用另一种直白发出警示:如果一个人因为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生活甚至连生命都没了,或者因为道德问题危及他人乃至社会,那么其他的发展都无从谈起。没有任何人希望一个孩子被贴上“危险品”的标签。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是育人的重要工作。
然而,在教育一线,育人还存在很大的困惑。边玉芳常听到教师们说,我们也知道德育为先,也知道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这些目标和要求挺多的,还都比较笼统,真不知道如何与工作结合。她也清楚地看到,许多学校和教师要么已经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却可能忙于日常各项细微而琐碎的工作,对育人工作有所疏忽;要么觉得仿佛隔靴搔痒做了很多事情,却难以正中靶心。育人,虽然被整日挂在嘴上,却收效甚微。但是,这又是非改不可的事。因为一个学校与教师的育人质量如何,是学校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是办学成败的关键,更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状况。
那么,育人怎么才能不变成空话?对于这个问题,边玉芳提出一个关键点:明确育人目标、掌握育人策略——首先把比较抽象笼统的教育方针与要求具体化为一个个能被教师掌握的可行性目标,然后把这些具体目标体现在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中,并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加以实施。如果这样的话,育人就可以真正落实到教师每一天的工作中去。然而,问题又来了,目标和策略在哪里?“读懂学生”丛书应运而来。
实践:解决问题需要但不限于工具
“读懂学生”丛书的出现不是偶然。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北京市教委于2012年发起两个专项研究课题,委托边玉芳开展研究,分别是北京市“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研究”项目和北京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及中小衔接策略实验”项目。在当时委托的所有课题中,边玉芳的课题对于北京市的教育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价值。《读懂学生》便是建立在这两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事实上,边玉芳带着团队做完这两个课题,6年的时间就过去了。在实施第一个课题的3年(2012~2014年)中,项目以发展性评价为手段,提炼了6~15岁儿童成长规律,系统梳理出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七大维度的30~40个重点问题及关键任务,这些关键任务按重要程度排序分别列为3~5星的不同级别。同时,项目在北京全市13个区县44所学校开展实验,积极探索基于学生成长规律的有效育人策略,实验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到了第二个3年(2014~2017年),边玉芳和团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及中小衔接策略实验”项目中,在“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概括了基于学生成长规律的一~九年级育人目标(初稿),并在北京市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中针对课程体系、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评价标准等方面展开基于育人目标的育人策略研究,形成了一套关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有效的办学策略。
为了让研究成果有更大范围的使用价值,已完成课题的边玉芳又带着团队在2017年之后在重庆、海南、浙江等不同地区对教育研究者以及教育实践者进行意见征询,也在一些中小学开展相关实验,对一~九年级育人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再定稿。这是边玉芳的一个期待:一~九年级育人目标始于北京,但在全国具有适用性。
就这样,在两项课题研究基础上,边玉芳和团队着手撰写“读懂学生”丛书,历经8年,最终在建党百年这个值得纪念的光辉年份献上了来自教育人的赤诚。教育家顾明远在给这套书所作的序中写道,我认为它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育人困惑。该丛书整合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基于我国的教育方针及新时代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概括提炼出6个重要的育人维度,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九年级学生的育人目标及要达到的育人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详细、可操作性的育人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这一成果无疑对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能力、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价值。
在诸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看来,这套书集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北京市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长李有毅认为“读懂学生”丛书“很吸引人”。她认为,这套书是一台给教师们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它捕捉并放大了平时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就此细致地展开分析。而且,它还从学生现在展现的问题出发,展望学生的发展,展望教育的未来。
对于边玉芳而言,她希望为教师成长和教育发展提供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她真正希望的,是工具背后的一线实践和实践的价值: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是前提也是目标
“教师育人的前提是‘读懂学生’”。这套书以“读懂学生”为名,也正是为了强调一点:对象感——教育者要施教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边玉芳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和教师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育人价值、落实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就必须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教书向育人转变,二是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三是从关注知识向关心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四是从关注某一学段学生的发展向关注学生一生发展转变,五是从关注为学生做了什么向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转变。要实现这五个“转变”,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以“读懂学生”为基础。目前,不少学校和教师存在的育人困境就是没有“读懂学生”导致的。
当下,很多老师普遍感觉,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新时代的儿童青少年与过往年代的儿童青少年已大不相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儿童青少年思想更开放,更富有创新精神,个性发展更强烈。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就需要有新思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书记、校长窦桂梅认为,“读懂学生”丛书新在时代性。以前的关注重点主要是学校的学科逻辑、活动逻辑,现在关注较多的是核心素养、学科素养。“读懂学生”抛开这些概念,单独谈育人逻辑,放在九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中看四个进阶——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到初中,使教师能够在整体和系统的视角下看自己教的学段,以问题为导向,从目标到策略,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发展规律,读懂学生。
对于“读懂学生”的价值,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资深教授谢维和认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教育出版了一套留得下的好书。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懂得一个时代的儿童青少年,才能看得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化及立身之本就需要懂得学生。读懂学生是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质量、提高德育针对性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永恒的课题。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广泛教育意义,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觉得,这套书中的内容可以让每一个学科都能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促进诚信、友善、民主,从而创造出基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的价值。教师课程育人关键是“读懂学生”,进而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成就学生”。
其实,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辛涛所说,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师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象,怎样的书可以让他们看了就能学、能模仿,面对类似的教育现象或问题能够有效借鉴、解决,这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来说至关重要。“读懂学生”丛书就从这些方面通过大量“真招”、“实招”提供了很好的“拐棍”。事实上,边玉芳还针对“如何读”给老师们支了一招。这套书一共5册,1册育人目标和4册针对不同年级提供的育人策略。教师们可以根据教学年段进行组合阅读,当然最好能够通读5册,因为读懂学生,不仅要了解他们的当下,还要知道他们的来处和去处。她更期待,教师们在阅读的同时,还能进行创造性地实践以及创新性的思考,让这套书的发展和育人的发展更具有“开放性”和“未来性”。
读懂学生的育人未来会是什么样的?边玉芳说,让教师从“教书匠”变成“大先生”,让每位学生遇到好老师成为人生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