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成长教育/家庭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孩子的问题从哪来到哪去?
这个“节气之家”的答案超出想象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海颖

  11月1日,霜降二候第五日,高春香从海豚出版社科学编辑部主任王然那里拿到了新书——《我的大自然物候历2022》,同时商议怎么用这本小书帮助不同地方的家庭和学校进行2022年全年的物候观测记录。这本书已经是她和海豚社多年合作研发的“二十四节气”系列原创图书的第15种。

  高春香也没想到,当初女儿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会成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这个追求,围绕二十四节气博物通识实践展开,是一条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探索之路:从一个家庭走进一个学校,从一个孩子传递给更多孩子,又从一个个孩子传递给了更多家庭,循序渐进、循环往复。

  以问题为起点的家庭行动

  “惊蛰是什么?”2013年的一天,5岁的牙牙向妈妈高春香提了一个小问题。牙牙怎么会问起这个问题?因为牙牙的爸爸齐德利博士为了考察地质地貌经常出差野外。日常,高春香和牙牙都会特别关注牙爸出差所在地的天气预报。那天,牙牙听到天气预报里说“今天是惊蛰”,就很自然地冒出来了这个问题。

  高春香告诉女儿:惊蛰是一个节气。但是,再具体一点的内容,她就答不上来了,于是第一时间想到找本书来帮忙。由于牙爸的职业缘故,高春香也常常关注自然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经常用牙爸发回的现场考察照片、视频等素材,和孩子讲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状况,还经常拿当地的温度、湿度、日照等与苏州对比,引导孩子尽可能扩展阅读范畴,加大通识性科普阅读。不过这一次,高春香搜遍全网,也没有找到一本适合孩子了解节气的科普读物。

  身为教育研究者的高春香,并不想仅仅给孩子一个囫囵吞枣式的答案。她平常就很喜欢用自然来启蒙孩子的观察、思考,从一只蚂蚁到一朵云,看见什么就探索什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所以,像往常一样,对于“惊蛰”乃至“节气”背后有什么,高春香和女儿一样充满了好奇。巧的是,牙爸当时因工作需要长驻苏州,不想分开的一家人就从北京搬到了苏州这座“世界遗产典范城市”。于是,高春香在牙牙的问题中找到灵感,决定专注解决二十四节气在科学研究普及方面的留白,并让这件事成为了一个家庭行动。

  为了更好地追溯节气的来源,一家三口前往河南登封告成镇,走访3000年前周公旦的测景台、元代郭守敬的观星台,牙牙知道了中国人早于外国好几百年就精确计算出一个回归年的日数,把一年精确巧妙地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进而指导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还通过各种特定仪式,固定下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而这些都是中国人认识天地变化规律和季节更替节律的智慧结晶。这种鲜活的体验不仅仅启蒙了牙牙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还点燃了她的热情。随后,牙牙和爸爸妈妈沿长城考察,知道了长城北边主要以牧业为主,一些地方还可以种植春小麦,而长城南边多以农业为主,可以种植冬小麦;从漠河北极村到厦门鼓浪屿、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从天堂苏州到天府成都……这个家庭在一次次的长途行走中,不断知悟二十四节气的神奇密码……

  2015年,一套以牙牙为主人公、以她的提问和节气活动参与为故事线索的二十四节气科学普及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在海豚社正式出版。图书从节气故事、天文气候、动物植物、民俗节日、古诗谚语等方面帮助孩子理解节气,然后通过观察互动、科学实验、游戏PK等形式,进一步感知节气的深厚文化脉搏,抓住节气自然科学的深奥规律。

  这套填补空白的原创绘本,很快成了国内二十四节气博物科学普及领域的火种:连续5年累计销售超过100万套(500万册),当当网读者好评留言超过70万条……传统文明与科学探究,让青少年儿童有了更多好奇和更广探知的新起点。

  循循善诱的创造性实践

  在成功迈出第一步后,牙牙对节气科学有了内在热情和基础认知,高春香和牙爸的思考也从“阅读内容普及”转向了“在地关怀实践”。怎么做?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竺可桢给了他们启发。竺可桢从1921年留学回国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都在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物候和天气。正是经过长年精确的观察,竺可桢才得以科学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这也传递出一种科学实践精神——搞科学研究不能用估计、推断代替实践,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浅尝辄止。这些要怎么让孩子能理解、有感触?

  等到牙牙上了三年级,高春香开始带着她做自然笔记。母女俩充分利用每天上学放学路上的空闲、周末以及寒暑假期,坚持外出观察、记录,尤其是每周末有半天的时间固定观察。在这个过程中,牙牙把如何选植物、如何定点定株观察、发现了哪些成果等等,做了细致的梳理,发表了一篇小论文。这对牙牙而言就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成果。牙牙的观察能力越来越强:当面对一丛山茶花,大多数人看到红艳艳的一片,而她则发现了“螺旋式向上”的花蕊,并且自己拍下来作为电脑壁纸。更有意义的是,在学校,牙牙还和同班同学一起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1000多页自然观察笔记。高春香和牙爸的二十四节气研发创作初心,得到了更大范围的释放。从观察到发现、应用,再到大自然潜藏的更多可能性,也许就孕育在一个孩子看似不经意却年长日久沉淀的好习惯中。

  根据牙牙的观测习惯和兴趣爱好,高春香和海豚社再度联手,推出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自然笔记本》。这套书包含24册节气自然笔记本、1张“花开的节气”全年花期图、1张“全天星座图”、1张“中国主要农作物生长过程图”、1副“物候历大闯关”游戏棋、24张手绘节气花明信片、8张全年观测记录统计表、1张“100个节气大发现”记录表单和1本使用手册。每本笔记本都设计了亲子实践活动,比如立秋时用一盆清水、一张白纸、一块平面镜“分解”太阳光……所有这些,其实就是要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一个实践路线图以及必要的简易工具示范,助推孩子在成长中的知行相合、学以致用。

  2019年12月,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来自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的六年级学生齐香媛,面对3600多名中外嘉宾,讲述了自己探寻节气的故事——她就是“节气女孩”牙牙。那娓娓道来的节气之旅,是她和爸爸妈妈的辽阔山河之旅,是她和同学们互助探究的科学探索之旅,是她在好奇发问和实践自答中寻找自我的创新成长之旅。而这些,都是从她5岁时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开始的。

  幸运的是,这个小小的问题被爸爸和妈妈珍视,并且在家庭中得到了生活化的实践性探索,也实现了她的演讲主题:从临摹爸爸妈妈,到原创自己的人生。更为重要的是,这份幸运并没有止步于这一个家庭。

  无限循环的传播能量

  从2016年起,高春香在沪江网上录制网络课程,一录就是一年。这样一来,更多孩子就能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免费的互动交流节气学习,二十四节气也就由此通过网络线上课程,辐射到了全国各地更多家庭。此时的高春香,已经在苏州创立了“中科知成绘本馆”,每逢一个节气会开设一堂免费的节气探秘课程,组织孩子和家长参加节气活动、打卡记录学习实践过程。她还在苏州市发起成立了“和大自然交朋友、和太阳做同桌”的二十四节气自然探索团,向全市两百多家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提供课程服务,全年每个节气都会公开、免费为家庭、社区提供节气实践活动服务。而牙牙随着妈妈和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在线上、线下互动,在亲和力、自信心、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已经有出众的表现,并在解说、引导的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综合素养。

  2017年,牙牙参与到苏州新闻广播电台FM91.1“亲亲故事会”栏目中,和主持人苏聆姐姐一起为大朋友、小朋友讲全年的二十四节气故事了。在她们的持续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以一整年为观察周期,系统学习节气博物科学知识,实践节气自然教育。

  特别是,当父教缺失成为当下家庭的一个普遍问题,长期在外考察的牙爸,在这场家庭计划中却能做到不缺席,从《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一书的总策划人,到节气实践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再到多年来持续不间断的节气公益科普公开课宣讲人……作为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科研人员、国内丹霞地貌首位博士,牙爸更擅长利用自己的专长为节气普及实践教育提供进阶思考和路径。

  在牙爸看来,二十四节气是一门大数据科学,具备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涉及天文、地理、气候、博物、数学、历史、文学、民俗、工程技术等领域。节气课程和学校内的很多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讲到语文中的《古朗月行》一课,教师可以带学生观察月相变化;比如苏教版《数学》中“我们身上的‘尺’”,就可以联系到“圭表”量天尺:古人通过一个圭表,测出来一年有多少天、地球周长有多长,甚至研究出一些几何常用的勾股定律、角度、圆周率等等。对于这些,牙爸不仅讲给自己的女儿,还期待节气课程与学科融合在学校里生根发芽,在一个更专业、更系统的教育范畴里,成为更多孩子进一步打开自我、走进更广阔天地的自然路径之一。他深信,一群孩子自组织学习会比一个孩子探索走得更高更远。

  事实上,这份期待已经初现端倪。当初,牙牙就读于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学校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节气自然教育的种子也很快在这里得到了播撒:从牙牙所在的一个班级很快拓展到全校一个社团,最后再到整个学校。现如今,科实小一线教师编撰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春夏卷、秋冬卷)已由海豚社出版。这套书以每个节气为授课单元,每个节气选择一个科学实验或一个文化体验项目,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模式,采用问题导向、项目式学习,以“教案课件+师生互动+视频示范+效果评价”的方式,完整还原节气课程实施全过程。从节气活动到节气课程,节气博物科学综合实践教育在校园里实现了进阶式发展和推进完善。目前,科实小计划打造节气文化视域下的“科学+”课程,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科学为主,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为辅的课程教学模型,构建具有地域、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体系。时至今日,牙牙走出科实小成为了一名初中生,而她的母校也已成为能够走出更多“节气小使者”的摇篮。

  从家庭到学校,从家长到孩子,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种子,他们所传播的不只是节气知识,更有悠久博大的中华文明和现代科学体系下的博物学发展新生机。高春香在新书《我的大自然物候历2022》的序言中写道:物候观测需要常年进行、大范围开展以积累数据。在完成一年的物候观测后,就可以汇总各种物候现象出现的日期,获得对当地物候规律的认识。这样年年进行观测,用多年的观测结果计算出平均日期,按照物候现象出现的先后次序编排,就能成为一个地方的自然历。千千万万个不同地方的自然历汇聚起来,将形成一部包罗万象的“地球日志”。其实,这份“地球日志”也是为地球留下的一份“体检报告”。

  正如“二十四节气书系”中最早出版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已由海豚社推出了英文版、乌克兰文版、阿尔巴尼亚文版、俄文版一样,“地球日志”也承载着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期待。

  从现在开始,每一个小朋友、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校都可以为积累物候数据贡献一分力量。通过《海豚我的大自然物候历2022》提供的由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物候学研究人员专门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物候相机 phenological camera”,读者可以完成拍摄观测记录,上传到“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就可以为科学工作提供第一手适时实测的参考数据。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才刚刚起步,但是万一实现了呢?当初那一句“惊蛰是什么”的孩童之问,不也已经走到了今天吗?

  如果要再问下去,到底是什么让一个孩子从“大手拉小手”中逐步懂得自我驱动、自我创造?面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是不是也可以问一问:一个家庭怎么培养出一个有无限原创力的孩子?眼下,当家校社共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强音,那个衔接点应该是什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专题/教材培训
   第03版:出版专题/教材培训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资讯
   第06版:分销新视野/渠道百强
   第07版:分销新视野/渠道百强
   第08版:优案推介
   第09版:中版好书榜
   第10版:案例/年度畅销书解读
   第11版:出版报道/细分市场
   第12版:出版报道/细分市场
   第13版:间播直/访谈
   第14版:间播直/新作
   第15版:成长教育/书香校园
   第16版:成长教育/家庭教育
   第17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8版:中国阅读周报·月览
   第19版:中国阅读周报·月览
   第20版:行情报告
   第21版:业者论坛
   第22版:精品推荐
   第23版:精品推荐
   第24版:精品推荐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直播带货实现家教书营销突围
一个孩子的问题从哪来到哪去?
多机构多举措推动家教普法
中国图书商报成长教育/家庭教育16一个孩子的问题从哪来到哪去? 2021-11-30 2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