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短视频、直播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最开始出版业营销十分看重头部大V直播带货,后来又关注到达人拍爆款短视频,现在各大出版机构都纷纷自播。图书短视频现有优秀账号中,有单个产品把账号带火的案例,也有靠直播积累大量粉丝的账号。聚焦出版机构,短直账号,粉丝很大一部分是投放做起来的,在内容、运营上还需要继续学习。
最具突破性的短直探索
阿冬:和某达人进行专场直播合作。这是我们第一次和他进行专场直播合作,需要我们和达人配合,由我和同事负责讲书,达人在旁边控场和带货。两天的直播,几乎过了我们所有的品种,无论是直播时长,还是直播内容输出的密集度、直播间的人数,都是之前从未经历过的。有一些书我甚至都不熟悉,需要在直播前做好准备,把所有的书内化成自己可以输出的内容,时间紧任务重,但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数据,算是完成了一次大挑战,内心很有成就感。当领导下任务要开始自播后,就踏上了这条不归路。从一开始的紧张无措到后来能比较自如,口若悬河(即使在直播间只有十几个人的情况下),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在直播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和读者互动的兴奋感,也体会到了经历几个小时的亢奋后下播那一刻的虚脱。这个过程其实挺有意思,但是在我停播了一段时间以后,你问我喜不喜欢看直播?现在还想不想继续做直播?我的答案是:No!抖音那个软件我已经很久没打开了……
录系列短视频也是我们的探索之一。从文案策划到拍摄到剪辑后期到上传,都是自己完成。我喜欢那种能让我兴奋的事情,在做系列视频时,内心时常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剪辑技能也大大提升。但是最终面对的一个结果是:这些视频我自己蛮喜欢的,有很多喜欢童书的朋友也喜欢,但却无法促成读者下单。所以,这些视频的定义应该是失败的吧,最终也放弃了走这条路线。
Mononoke: 完全谈不上突破,就谈一点点思考吧。2021年4月,我们开通了视频号,6月开始相对规律地更新。开号前的调研和过去工作中的经验让我了解到,出版机构或读书类的短视频号,多以真人出镜为主,看似门槛低,但因定位和背后投入的不同,效果差别极大。所以,我觉得主播讲书这种短视频内容对我们来说胜算不大,而且讲童书的主播从素人到主编,太多太多,人多的地方好像很容易发生踩踏事件哦。
那我们有什么呢?作为国内知名的童书品牌,优势当然是品质高口碑好的绘本,包括许多经典的绘本形象和优秀的原创绘本作者,这都是天然的资源和素材优势,加之团队里有动画专业的美编,因此我最初的想法是,视频号主打高质量的动画或创意短片,一方面用短视频丰富图书营销物料,一方面在营销节点做特别策划,可以理解为品牌广告,而这一类内容有机会跳出“亲子阅读圈”,获得更广的传播。2021年底复盘时,比起真人出镜(没错我们也尝试了),以品牌广告思路做的内容数据确实更好。其中很多内容的表达形式,我有信心说它们是同业里独树一帜的。
在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我们的视频号终于产生了第一个点赞过千的内容。我们从几本经典绘本中选取素材,让绘本人物发声,鼓励小女孩们“看见不一样,成为不一样”。
李长毛:短视频我们一直在做,但效果都很一般。今年短视频的方向改成以一本书为一个单元去做系列视频。直播在进步,我们有很可靠的主播,她很清楚直播的目的,并能计算出最能引导销售的方法(比如何时给出优惠券、以什么样的门槛吸引读者、做什么样的赠品比较合适等等)。最具突破性的短直尝试,仔细回想起来应该是前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诞辰的时候,我们做的一个线上快闪活动。让读者们进入腾讯视频会议间,大家举着一本阿加莎的小说一起说“生日快乐”!然后火速退出直播间。当时的活动那可真是热闹,因为网络不好,视频也特别卡,大家进来也特别懵,整个活动结束得特别快,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它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太突破了!太实验了!太前卫了!(不过最近我们社换了网,也许可以再试一次?)
小五:目前还只是联系抖音博主,没有特别见成效的实践,主要是公司佣金给得低,大部分博主需要坑位费,我们很难拿得起。
颖儿:克服了恐惧,真的尝试去拍了几十条短视频,并且坐到镜头前去直播了。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突破。
短直探索中走了哪些弯路?
小五:弯路的话,我觉得有时候过于执着于依靠自己的平台去做短视频和直播,每次费很大劲去做,就几百几千人观看,不如依靠外力。
阿冬:我觉得我们一直在随波逐流,没有一个清楚的思考和规划。大家都开始做短视频,我们也要做;大家都开始做自播,我们也要做。始终是被这个行业的焦虑感所裹挟着,被动无奈地往前走。自播存在困惑和无力的地方:第一,目标不明确。我们的自播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有什么样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一点自始至终都不明确,一开始的时候是大家先尝试着开始。可是现在已经跨过了尝试阶段,就应该制定目标,没有目标就不知道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努力。如果说我们的自播不是为了带货,只是为了对自己的品起到宣传作用,那就注定不能做大,只能是小范围的粉丝自嗨。第二,人员投入。很明显,在直播和短视频这件事上,我们的人员投入是很少的。每个人也只能花一小部分时间在这上面。每周的直播在我看来其实都是准备不够充分的,选品、流程设置、直播预热视频、口播稿,这些都需要花心思琢磨。每周的直播就成了勉强维持,也看不到突破的迹象,不知道这样做下去的希望在哪里。主播的状态和直播间的热度是互相影响的,冷场子会造成主播状态低迷,主播心里无方向也会造成直播间看上去不吸引人,这不是一个直播间好好发展的态势。第三,对于直播的态度。很多出版社的人对于直播仍持保留态度,我自己就不爱看直播,不爱去直播间买东西,大家对于直播的态度是不一致的。就光说秒品的设置,大家都会有分歧。每场直播设不设秒品?(有人觉得秒品可以起到引流作用,有人觉得秒品是浪费钱)秒品怎么选?(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选,让读者觉得这个直播间是有温度这个主播是有立场的,还是站在我们自己清库存的角度,哪本书库存多就上哪个)。其实光从秒品这一点来说,就代表了不同人对直播的不同态度。我们做直播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觉得这一点我们没有想清楚。
有的团队想得很清楚,一定要大力发展直播,因此他们花力气投入。有的团队也想清楚了,企业自播不适合自己,他们会跟别的达人合作直播,不花精力自播,会持续做有内容的短视频,主要方向还是打造自己书的内容。我们到底是要大力发展还是勉强维持,勉强维持下去的意义又是什么?好像还是在随大流,大家都播我们也不能落下,这种心态肯定没有办法把新媒体做起来。
安妮(已离职的某大型出版机构营销编辑):从直播间申请到直播运营、店铺运营、主播都做过,挺好玩的,但是能不能做大很大程度也要看团队配合、公司支持力度。当初打算做人设号,后来发现人设本人如果没有价值输出,只是一个读稿人的话,也做不起来;还不如老老实实拍产品。困惑就是:产品固定、短视频跑不起来,又没有预算投放,直播怎么做起来?
Mononoke:短直这块大家都是摸索试错,我也并没有觉得我们现在已经摆脱了弯路!每周和每月我们都会复盘内容,没有白走的弯路。比如在真人出镜这块,我曾经尝试过从育儿话题出发去推荐书,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路径,但这些话题由我来说显然缺乏说服力,用户也并不需要一个图画书账号教他育儿,他们更期待的是给孩子读什么、怎么读的专业意见。
颖儿:走了很多弯路。一是走错过方向。我们其实2019年就开始尝试做短视频,但那时真的一窍不通,就随便拍一些办公室搞笑段子放上去。二是主播人选一直很成问题。后来改变方向做真人口播,但是主播方面一直是从部门中抽调人来兼职做,结果经常是赶鸭子上架,出来的状态也不对劲。最后就变成了工作逼迫,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结果肯定不好。三是没有固定的人全职去做这个事情,也无法制定考核指标。表现出来的就是每个人都不觉得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对结果负责,结果肯定也不会好。
关于短直有哪些领悟?
Mononoke:出版机构的自媒体流量始终是有限的,包括打理它们的人力。但自媒体沉淀的是核心用户,让相信我们的人更相信,喜欢我们的人更喜欢,做自媒体的所有工作都应该以此为目的,因此,做好内容、提供好服务依然是做自媒体的本心,在所有平台都是如此。之前在@中二怪老师的微博看到她说,做内容的人要想想到底是给了用户一个礼物还是一袋垃圾,骗取Ta一分钟的注意力。当然要做前者,同时,“送礼物”和“追求转化”并不是冲突的。踏实而愉快地下单,下单后觉得好值得,这样的体验大家应该都有过吧?自营以外,不论营销和销售都面临“流量从哪里来”的问题,目前最有效的还是拓展达人、主播以及其他品牌的合作,不过这个合作怎么做牵涉到很多方面,从产品种类到成本和利润计算,这道大题要全公司一起回答。
颖儿:我觉得应该安排专人运营,要不停去研究浸泡短视频,去感知其中的用户需求和语言习惯。未来每个公司是否有自己的自建短视频或者自媒体矩阵,可能会成为拉开机构之间差距的决定因素。也只有这样,才能不太受制于人,去牺牲成本付出更多资金获取流量。
但是这个事情也不能盲目开始,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有没有互联网基因,能不能承受前期烧钱不赚钱,适不适合做这个事情,也需要论证评估。
安妮:各个平台流量都到顶了,达人带货的矩阵也稳定了,如果只依托达人带货肯定也不会大幅度起量。品牌自播这块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做,肯定能增加营收。但是最好能舍得花钱请专业人士指导,或者给大家上个培训课,纯靠营销编辑转型做直播、做短视频,可能很快到瓶颈也没人会解决,或者方向不对,大家累死累活还不被认可,
李长毛:首先就是要坚持做,前期可能都很糟糕,视频也很糟糕,画面也很糟糕,什么都很糟糕,但不继续做就完了,就只能停留在糟糕上。其次,为每个平台规划出不一样的活动安排或者直播人员。如果有一个平台只卖旧书,或者某个平台主播是独家的,这些独特的地方可能都会成为吸引读者的点。毕竟,只打价格战的话,找一个平台且常年3折就行了。但,挺没劲的。
小五:不是每家公司都是果麦和磨铁,没必要太执着于做自己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