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炜
小小种子,大有乾坤。袁隆平院士曾告诫我们:“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强大的国家。”那么,神奇的种子有何魅力?在生物进化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继“生态中国”科普三部曲《航天育种简史》《中国雄心——航天科技·绿色中国》后,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近又推出了仍然由郭锐、李军创作的《种业中国》一书,这本极具厚度的科普大作,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大约在数亿年前,我们人类的祖先正式登场,按照生物进化规律,先后经历漫长的“采集文化”“巢居文化”“穴居文化”时代,其生活方式也由采摘、渔猎,逐渐步入种植养殖时代。伴随着这一过程,发现种子、选育种子,建立适合人类吃饱、穿暖、安居的种子植物基因库,就成了人类亘古以来努力的方向。迄今,人类已经选择、培育、改造了二三十万种种子植物,而这些数目巨大的种子植物也日益担负起养活人类、让人类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使命。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面临的粮食问题十分严峻,党和政府打出“土改、恢复生产、统购统销、社会救济”等一系列组合拳,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解决了粮食问题,人心趋向安定,新生政权得以巩固。自那以后,虽然中间也有所反复,但中国粮食生产走上快速增长的健康轨道。同时,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逐步改变单家独户的原始粮种选育方式,采取了集体留种、种子专营、种子产业化等历史性举措,我国良种选育率快速提升,种子以及逐渐形成的种子行业为粮食增产增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小小种子,以及所衍生出的中国种业,在新中国由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彻底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十八连丰”。从不同品种来看,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均实现增加。
其次,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证。经过长期科技创新,我们的主粮品种,如小麦、水稻的选育已经步入世界领先行列,担起了粮食增产的重任。玉米、大豆、绿豆、红小豆、高粱、荞麦、油菜、白菜、黄瓜等杂粮、油料作物、蔬菜的育种攻关也同样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加之种子市场体系日渐完善,有效预防了外国对我国种子市场的恶意冲击。另外,我们还加强了遍布全国的种业基地建设,为科学育种、防范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次,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所谓种质资源,是种子中蕴藏的遗传物质的统称。对植物来说,种质资源就是改良现有品种、实现种质创新的物质源泉。中国是世界上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种业市场开放后,我国种质资源流失严重,有过惨痛教训,为此,近年来国家先后开展了3次全国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及调查收集工作,共汇集作物资源51万份,居世界第二位;畜禽地方品种560个、水产种质资源近2万份、微生物资源23万多份,同样位居世界前列。这一举措的实施,从根本上保护了我国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种业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相关部门从深化种质资源保护、实施科技创新、壮大种子产业、加强种业基地建设、优化种子市场等五个方面,全力推进种业发展。
归根结底,一粒种子,可以让你追溯地球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文明的演进;可以让你领悟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可以让你回顾新中国解决粮食困境的艰难历程和中国种业的艰辛探索;可以让你了解粮食在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就是种子的无穷魅力,也是《种业中国》厚重的内涵。相信悉心阅读,定会使你荡漾在浩淼的生物科学海洋里,为新中国在种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自豪,对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奋斗产生由衷的敬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加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