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霄芸
1956年春天,人们在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发现一件单经蓝地缂丝顶寿龙袍捻襟式衣料,身长155厘米,宽141厘米。这件龙袍通身为宝蓝色纬线织地,以紫赤圆金和淡圆金两种细金线,织就大小正龙、升龙、降龙和行龙30条,施大红和桃红、秋香和柳绿、石青和宝兰等杂色线,织成五彩祥云缭绕于龙云周围,龙云之间饰顶金寿字五彩灵芝20朵,大襟下端织作吉祥杂宝与短曲的寿山福海数组,用浅蓝色纬线织垫边。而通过查阅苏州织造局档案,发现这件龙袍的造价为白银47两9钱7分,真可谓“一寸缂丝一寸金”。
明清两代织造龙袍,大多用的是缂丝工艺。缂丝是中国历史上众多的丝织技艺当中最为顶级的织法,有“丝中之圣”的美誉。因其造价昂贵,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缂丝织品,亦称“剋丝”“刻丝”“克丝”,是以蚕丝为原料,以“通经断纬”的高超技法,使织花纹图案像镂刻一样的高档手工艺品。缂丝织品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中的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
缂丝工艺在中国流传已久,宋代时多用于其他装饰之上,到明清两代多用于服饰,后因缂丝工艺消耗工时过长,故而多用于龙袍之上。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的缂丝产品以服装和饰物为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服装和饰物依然是今天缂丝产品的主要领域之一,高贵典雅的缂丝服饰尽显着装者不俗的生活品位。《中华技艺书系·缂丝》一书就是以缂丝的现实应用为主旨,对这种古老的丝织工艺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进行了全面扫描,称得上是一本创新之作。
以书中描写的“百鸟呈祥系列旗袍”为例,其中有一款是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百鸟图》为灵感进行再创作而成的产品。这件旗袍系长袖收腰型款,整体设计简约大方。领口采用最传统的小立领,领口下方拼接《百鸟图》中孔雀羽局部缂丝图案,下摆处并未采用传统的左右对称开口设计,而是将下摆设计成小A裙,运用不对称元素对下摆进行设计,开口处在左下方,下摆长度左长右短,让原本庄重的旗袍瞬间活泼了起来,非常适合年轻女性在重要活动中穿着,庄重又不失活泼,简约却不失精致。同时,这款旗袍对细节的处理也很到位,袖口处和裙摆都有缂丝《百鸟图》局部图案,举手投足间都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如果你是一位喜欢旗袍的女性,肯定能够品味手工织就的缂丝纹样的美,精致中彰显贵气,其气质完全不是数码印花图案能够媲美的,那是禁得住岁月洗礼的美,而且历久弥新,属于收藏级别的旗袍。
当代缂丝产品开发在重现传统缂丝工艺的同时,增加了产品的实用价值,使得原本难得一见的缂丝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生活日用品的一部分。比如,缂丝包包就属于生活日用品。当然,缂丝包并不是通体由缂丝工艺制作,只不过是在包包原有材质的基础上加入了缂丝元素。这样既突出了缂丝的装饰功能,又降低了整个包的制作成本,让每个喜爱缂丝技艺的人都能买得起、用得起。此外,当代缂丝产品还可以作家居装饰之用,装点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