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笔者参加了一个关于期刊数字化的小型沙龙,沙龙的重要主题是关于期刊数字化的焦点课题。当日,与会的嘉宾来自数字化的多个领域,盛大文学首席版权官周洪立、《中国新闻周刊》杂志副总编辑兼新媒体CEO刘新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新媒体CEO才华烨、《淑媛》杂志出版人兼主编苏燕、凤凰网全国合作总经理高磊等。他们代表了期刊数字化的平台方、内容提供商、服务商等多个利益主体,对于期刊数字化所关心的重点也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总结起来,盈利模式、版权问题、终端平台等问题被认为是期刊数字化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笔者以为,这场数字化最重要的主导者刊社在变革中仍然没有找到明确方向,是目前期刊数字化最大的障碍。在全媒体的传播环境下,期刊社应该创造出什么样的产品模式将是出版商未来关注的重要问题。
然而,跟盛大等平台频频圈占未来数字化之阵地不同,期刊业的行动显得如同“蜻蜓点水”。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些个别有实力(资金和品牌)的期刊集团在不断地尝试,更多的刊社则停留在探讨阶段。除了体制、行业现状等现实原因外,期刊数字化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一个引爆点,是其根本原因。环顾国内期刊界,目前还没有一家刊社真正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数字化模式,也没有哪家刊社能够站出来说数字化收入已经成为主要经济来源……关于期刊业的数字化,整个行业似乎都在等待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的发生跟收入模式、版权、技术进步等均有关系。
在这种等待中,平台和终端的步伐并没有停止,盛大文学收购期刊数字阅读网站“悦读网”,将后者资源直接接入云中书城;VIVA宣布旗下近千本手机杂志入驻中国联通手机应用软件商店Wo Store;而苹果平板电脑iPad上的杂志正迅速扩充,应运而生的纯数字版期刊为用户创造了新的期待……欧美期刊数字化始于学术科技类期刊,而国内同类刊物大多数却仍“徜徉”于版面费造就的温床。
国庆期间,在西北某个省会城市,当地晚报全彩改版的巨幅海报充斥于城市多处高层大厦,这是一份都市报在纸质形态上的继续升级。这个人口不多的城市,仍然养活着多家类似的都市报,并且还能有不错的发行量。但年轻一代们,却是典型的“网控”和“手机控”,在他们眼里,报刊成了“OUT”的代名词。在诸如此类的小城市,媒体消费方面,“落后”和“潮流”并肩前行,各有各的阵地。
在很多传统的报刊人眼里,三四线城市,乃至广大农村,纸媒的空间还没有被充分挖掘。他们对这个空白市场的期待要大于对新媒体潜力的期待(至少目前是这样),在这个群体中,数字化课题还有点远。最近一些平面媒体尤其是广告型杂志,广告投放铺天盖地,也为持这种观点者加分不少。
媒体整合与兴起互相交织,正是对当下的传媒界最贴切的描述。新的终端取代了旧的形态,旧的形态占据新的市场,毫无疑问,纸媒行业已经进入了整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