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06:书评/非小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尘墨影
  ○布 谷(书评人)

  董桥在看了充老抄写的工尺谱《牡丹亭·抬画·叫画·硬拷》一册后竟“不忍释手”。充老是旧式文人对“最后的闺秀”张充和的尊称。据说是余英时先生“常用的称呼”,倒是沈从文先生一直称张充和为“四小姐”的。

  《牡丹亭·抬画·叫画·硬拷》是充老自己最为喜欢的一册工尺谱,不但写得精妙,还注了充老自己的唱腔,“文献价值极高。”充老原本是想将这册至宝捐给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后来,老太太还是交归了董桥所藏。董桥自然是得意极了,篇目便是“工尺谱归我珍存”,其欢心溢于言表。

  充老的小楷被天下文人宝为“端秀得惊人”,施蛰存先生赞道:“连城方壁,灿我几席,感何可言”!自然是深山瑰宝。

  董桥真是太有福了。

  交归董桥还有“充和自存”的条幅对联,老太太的联句写得很有文人气度,从容得很,还工整:“十分冷淡存知已,一曲微茫度此生。”董先生没能将老太太这一联,印影成插页,让天下读者亲睹前尘墨影,未免有些遗憾。

  黄浚的一页扇面倒是印影成了插页,颇为精美,蝇头小楷,秀逸得很。是老朋友余英时先生转归董桥所藏的。黄浚字秋岳,室名随人圣庵,当年名声大得很,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曾在国民政府机要部门任要职,抗战期间,黄秋岳因向日本谍报机关出卖机要情报,案发,父子皆被老蒋处以极刑。黄浚间谍案,当年震动全国,甚至海外。二是黄浚文笔了得,才情十足,写过洋洋50余万字的笔记《花随人圣庵摭记》,是民国笔记中公认的上品。陈寅恪先生晚年偶读《花随人圣庵摭忆》,对作者的才情依然耿耿于怀,还写下一首《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笔记深赏其游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

  董桥得到黄浚的扇面,自然宝爱有加,内心的喜欢流入了笔底:“黄秋岳扇子落我怀袖,此余先生伉俪念旧之赐,八十年翰墨纵然微有虫蛀,幸未损及字迹,反而更见岁月深情。”岁月深情一说,非老派文人所难及。

  知堂先生《儿童杂事诗十六首》立轴,自然也是印影成了插页,娟秀的小楷,首尾一致,干净极了,“一手写经体浮荡魏晋神情”,不禁让人艳羡前尘墨影。前辈文人的作派,真的是很难挑剔。知堂的这幅立轴,是当年送给金性尧先生的。款识是这样写的:“民国三十六年大署节后,中夜闻蛙声不寐,戏录儿童杂事诗十六首,书为性尧先生雅教。周作人。”有5枚印钤,分别为:周作人、苦茶庵、知堂五十五以后作、苦茶庵知堂记、苦雨斋。金性尧先生一生追棒周氏昆仲,尤其知堂,虽交往不多,但文气相通以沫。当年,知堂从南京老虎桥监狱出狱后,来到上海,住在亭子间,金先生当时任《文史》杂志编辑,曾先后三次去看望知堂,还请知堂吃过一顿饭。后来金先生在回忆文字《叶落归根》一文中写到了当年见到知堂时的情状:“我进去时,他正赤膊赤脚躺在床上,随即穿上白布短衫。”知堂在夏热天,看来有赤膊习惯,黄裳当年去南京老虎桥监狱探视知堂,也看到知堂“赤了膊来了脚在席上爬……。”知堂出狱后,借住在上海的这段时候,生活潦倒,并罪名加身,一些老朋友恐怕亦避之不及,竟有人去看他,还请他吃饭,自然是要感激于心的。难怪知堂在暑热的夏夜,竟挥汗小楷超过了半千,看来也绝非应景而作,到底还是老派文人。

  除开前尘墨影,还有董桥的文字,同样写得文人气十足。董桥虽博受西方文化的浸染,沐浴过欧风西雨,且中英文双修,骨子里传达出来的还是传统老派文人的血汁。

  董桥新书《墨影呈祥》,精致得很,还文人得很。老派文人交往本来就是秀笔淡墨,加上董桥的文字,从容、张驰有度,看上去很像是老派文人的文人画,前尘笔墨遗落在宣纸上,绵绵地洇化开来,墨影隽永,“玉瘦香浓”。

  《墨影呈祥》董桥著/海豚出版社2010年8月版/19.80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分销视野/民营业态
   第04版:书业时评
   第05版:教育出版
   第06版:专稿
   第07版:专稿
   第08版:资讯超市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刊
   第CG02版:文化/关注
   第CG03版:文化/聚焦
   第CG04版:书评/思想·科学
   第CG05版:书评/文艺
   第CG06版:书评/非小说
   第CG07版:书评/财经·管理
   第CG08版:书评/文史·童书
读古典诗文 悟总理智慧
淡极始知花更艳:电影史上的希区柯克
人文教育:西点军校精英辈出的文化基石
鲁成文的德意志情结
前尘墨影
编辑荐书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非小说CG06前尘墨影 2010-11-02 2 2010年11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