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05:中国阅读周报·非小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董桥记得什么
董桥 现任香港《苹果日报》主席及社长。著有《英华浮沉录》、《品味历程》、《旧情解构》 、 《没有童谣的年代》、《伦敦的夏天等你来》等 。
《记得》董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48.00元 《青玉案》董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48.00元
  董桥笔下的文字让我们意识到,当我们早年难以接受商业化的香港时,我们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今天回头来看,高度商业的香港在“沙漠”里所提供的那些文化,正是我们今天所匮乏的。

  ○冯  磊(书评人)

  一个在天津报界供职的朋友,听说我最近在读董桥,说了一段很可爱的话。他说:“董桥的文字看起来是清新的,读起来却如吃红烧肉。”这评价颇为地道,就像当年冯苓植笔下写汤褪驴一样,老汤的味儿浓重。

  手头这两本董桥的文字,一本是《记得》,还有一本是《青玉案》。后者,取自于宋人贺铸的一首词。贺铸写道:“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幅散淡的宋人笔墨。董桥引用这首词,专用了一个页码。标点,却采用了古人的圈识,而非今天的逗号句号。我觉得很好。大凡古诗古词,断句用今天的标点符号,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这,是一个读书读到迂腐的人才有的怪想法吧。

  这两本书,有时在案头。有时如厕,也被我带进厕所里去。不到半个月,竟然读了大半。古人论读书,有“枕边书”的称谓。董先生这两本,却被我作了厕边之书。缘分如此,希望老先生不要见怪才是。

  董桥记得什么?或者说,董桥都记了什么?这是一个必须说一说的问题。

  这两本小书,是广西师大版“董桥文存”的一部分。论内容,要么是文坛旧事,要么就是大谈收藏的欢欣。怀旧是永远的时髦。不然,张爱玲在今天不会拥有如此多的粉丝。前几年翁美玲也热了一把,缘故,同样也是怀旧。董桥老先生似乎对此颇有心得,他的文字虽短,却无不是在讲故事。

  董桥要给我们讲一讲在伦敦张太太的精舍里吃面条的旧事,而且小心翼翼地告诉你,面条有N种煮法,颇有孔乙己先生告知周遭一群小屁孩“茴字有四种写法”的味道。只是,面对这种老人,你感激还来不及,怎么会讥讽与嘲笑他呢?再不然,老先生会得意地告诉你,他某年月日曾经搜罗来了梁启超先生的遗墨,或者溥雪斋的旧画。尤其是,他发现了爱新觉罗家某位姑娘的旧作,而这位姑娘长期以来是被外界忽视的。一个喋喋不休的老文人,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往事。视野所及,忽而是本港,忽而是英国伦敦或者美国纽约。就这样地聊来聊去,你或者突然就明白了一些人情世故,文坛苦乐。

  相对于内地的文化老人,董桥自然幸运很多。他以及他们的价值,在于能够时刻提醒我们传统与现代之间维系的重要。他的尤其可贵之处,在于以个体的经验保存了旧时代风物与人文的风度与记忆。董桥是富贵的,我说的不仅仅是文字。董桥是幸运的,我说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遇与遭际,还有的是他的文字。

  我早年曾经读到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份杂志,提到有大陆文人访问香港与新加坡,归来之后写道,“香港是文化沙漠”。当时心里是认同的。但今天看来,香港有金庸的武侠,有董桥的随笔,还有红遍全球的武打片……怎么能说是文化沙漠呢?在香港,董桥就这么平静地生活着。当内地大批人在声嘶力竭的候,他却在书房里静静地把玩自己手头的文字。在大陆,文化老人故去之后,现状似乎也是沙漠的一种了。但香港,以及海外,仍然还有更多的优雅和风趣。据此,我找不到更多值得内地文人骄傲的东西。

  作为读者,或许我仍然不能完全读懂董桥。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厕所里或者枕头边静静地阅读他的文字。就像我确实不懂如何弹奏钢琴,却仍然喜欢理查德和肖邦一样。礼失求诸于野,这是古人的见识。了解文人的雅致与文化的风骚,到董桥或者董桥以外的地区与异国他乡,或许更好。

  此桥,非彼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两会专题报道
   第03版:集团产经·分销
   第04版:商报封面人物
   第05版:商报每周传播股评
   第06版:教育出版
   第07版:教育出版·书人书事
   第08版:世界出版
   第CG01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CG02版:中国阅读周报·文化·关注
   第CG03版:中国阅读周报·传记
   第CG04版:中国阅读周报·小说
   第CG05版:中国阅读周报·非小说
   第CG06版:中国阅读周报·童书·文史
   第CG07版:中国阅读周报·财经
   第CG08版:中国阅读周报·思想·科学
人人都能成为作家
前沿阅览
星空下,救赎的麦田
游手好闲的铁路旅行
董桥记得什么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阅读周报·非小说CG05董桥记得什么 2011-03-08 2 2011年03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