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山仁(书评人)
2009年12月,当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会议宣布终结的时候,“地球村”里几十亿“普通的居民”曾经翘首仰望的“拯救地球大纲”终于落空。
政府代表团之间、“被雇用”和自由的科学家之间、政府代表团与科学家之间以及环保人士与各国利益代表团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一场全人类的“代表大会”以失败告终。地球这个美丽的“水球”,是不是将最终化为一滴人类完成自我毁灭之后悲伤的咸泪呢?
2010年,人类经历了多年来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暴冷、暴热、暴雨、暴雪……在应接不暇的气候风云中,哥本哈根会议的议题“全球气候变暖”似乎从人们的危机意识中逐渐淡去。甚至面对“2012前的演习”,有些人还觉得灾难来得不够痛快。
对于没有危及自身的灾难,人们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网络上、报纸上、电视上的一幅幅画面。而频繁的灾难报道和忙碌的生活节奏,又难免让人们昏聩。过惯安逸而紧张的日子的人们,既害怕灾难,又盼着灾难……
公众可以沉睡,但是科学家却不能沉睡。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不久,美国著名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出版了其新著《环境风暴——气候灾变与人类的机会》,这本书所揭示的内幕,无疑又一次触动了人类未来命运的悲伤的神经。
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大议题之下,全球化时代的“国别”、“科学共同体之争”、“公众与政府以及科学家之间的鸿沟”纷纷呈现。
“小国寡民”只是个传说,大国和跨国公司才是现实。当今社会,尤其欧洲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得受大财团、大公司的左右,而资本家的本来面目则是利润。因此,经济利益主宰着国家决策者的决策,气候变化的议题在多国政府之间,变成了一场政治游戏。
在科学哲学家看来,科学家内部分成各种派别,他们各自有其核心的“科学纲领”,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和政治团体没有什么两样。比如牛顿和爱因斯坦,就属于两个科学团体,只不过他们不是生在一个时代而已;又比如,对于温室效应是否必然造成全球变暖,在科学界并没有统一的意见。
詹姆斯·汉森属于支持“温室效应必然造成全球变暖”结论的科学家;而另外一派科学家,则坚持认为“温室效应不一定造成全球变暖”,因为他们有很多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并没有变暖,反倒是变冷了……
科学本来要以真理为根本的目标,而真理则应该只有一个。然而,对于类似气候问题这样的复杂性科学,当前的科学水平还远远不能企及。科学家必须在实验室里,利用计算机模拟气候的状况,然后建立模型,再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可是,气候的复杂远远超出了电脑的计算水平。因此,科学模型很细微的不同,可能就会造成完全相反的预测结果。
再加上,现代的科学家,也并非“崇高的雅典学派”的学者们那样崇高,唯真理之命是从。科学家已经和政府、大公司之间结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已经没有纯粹的科学。所以,大部分科学家的责任感已经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了。
相比之下,詹姆斯·汉森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一种科学的精神流露在他的著作之中。这种久已丧失或者需要重新树立的、却弥足珍贵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科学推理的严谨性或其结论的真理性;而是一种作为科学家所应该具备的责任感、使命感,一种发自内心的为全人类的命运着想的宏大叙事精神。
当布鲁诺被绑在十字架上被熊熊烈火焚烧的时候,哽在他喉咙里的是“太阳是宇宙中心”的真理;当伽利略被带上宗教法庭的时候,支撑他的是月亮上有环形山、地球在转动的真相。他们的科学精神让世人敬仰。
然而,科学家正是在这种崇高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中一次又一次鼓舞,西方科学作为“一种宇宙的认识”,也无限地自我膨胀,以至促生了资本主义的“大机器”,也促成了人类向地球无限掠夺的贪欲。
所以,现代社会,所谓的科学技术的时代,又何尝不是科学技术的恶果、科学家绥靖资本家的恶果?
詹姆斯·汉森在《环境风暴》中,提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显著地改变我们地球的生态,可怕的危险正在慢慢逼近我们的星球,现在我们只剩下最后的机会。”
尽管他的科学依据,也就是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还有待于科学证据的进一步验证。即使他的科学结论,最终被证实是错误的,那也不妨碍其作为真正科学家的身份。因为他们的出发点,纯粹是为了警告人类——请停下来反思一下自我!也因此可以肯定,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不论是气候变化、地震、火山、海啸,还是环境污染、物种灭绝、金融风暴,正在一波又一波地肆虐。如果地球得了绝症,那么人类才是癌细胞的制造者。
然而,詹姆斯·汉森所谓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到底该如何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