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上来讲“关心则乱”,家长作为孩子最亲的人实际上很难对孩子学业和心灵的成长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规划,家长让孩子学这学那,常常是为了弥补自己幼年时期的缺憾。因为把期望过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压抑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家长能对孩子铁面无私、客观公正地教育实际上也是很少的,大多数家长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过分地强调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老师的责任又在哪里呢?现在的社会是否对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老师在教育中到底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基本道德底线大大地忽视了呢?“尊师园书坊”是一套以探讨教育哲学为出版方向好书,现在许多老师迫于升学和分数压力没时间看书学习、充实提高自己,这套书的出版对老师随时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教学水平很有帮助。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但愿我们有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是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是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灵,从而让孩子在这个越来越无法预料未来的世界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人生选择。
杨茂秀
毕业于私立辅仁大学,旅学美国多年,先后在爱荷华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及西东大学研究心灵哲学、法律哲学与双语教育,曾任教于蒙特克莱尔大学的儿童哲学促进中心。在我国台湾曾任教于辅仁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及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常常教的课是绘本研究、创作与翻译、儿童哲学、故事说演、英语童诗、思考实验与文学、父母学。创立财团法人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毛毛虫儿童哲学台湾中心,创办并担任绘本棒棒堂专业季刊、毛毛虫月刊总编辑,也曾兼任儿童日报及远流出版公司顾问。
○老猫(书评人)
诗,那是我们没有办法清清楚楚透彻了解的东西,永远都有一些神秘。好的老师其实就像一首诗,行云流水,潜移默化,他不言语,但用真心和真情让他的学生学会很多很多的东西。
《好老师是自己找的》的作者杨茂秀在书中讲了一个孙悟空和他两位老师的故事,很有意思。孙的老师有两位,一个是菩提祖师,什么都教,飞天下地教他七十二变,但师生分离的时候,菩提祖师让孙悟空不得承认他们有师生关系。孙悟空还有另外一个老师,叫唐三藏。唐三藏这个人,当悟空的老师,怎么看也是不合格的。自己本事一点没有:不能腾云,不能驾雾,不能降妖,不能除魔,自已照顾自己都成问题。唐三藏不但不能教悟空什么本领,还要悟空照顾,而且还是无穷无尽的麻烦。唐三藏只会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头疼,还不断地要他做事,做不到就要他头疼。可是奇怪了,孙悟空还就是特别忠心耿耿地跟着唐三藏,忙前跑后的。
看到这则故事就让人想起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那句话,“最好的老师常常让学生觉得没有学到什么,而实际上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他的学生很多很多东西”。在《好老师是自己找的》这本书中,杨茂秀就是通过33篇古今中外好老师的故事,导引出对教师特质及教育现况的分享,帮助读者更进一步地深入思考教与学、成长与改变的意义。儿童哲学专家杨茂秀教授告诉读者:“教师这一行,最根本的良心不是教学之心,是关怀之心。”“真正的好老师,是学生自己找的;真正的好老师,不会告诉你他是你的老师”。
就拿孙悟空来说,当初怀着一个想长生不老的简单心愿,不畏艰难险阻,来到灵台方寸山,拜菩提老祖为师,以其赤子之心赢得了老祖的亲睐,让他晚上三更去单独面授,教他七十二变,教他驾雾腾云。这实际上是在教他“术”,没有教他怎样做人,更没有教他怎样成仙,没教他普渡众生。从老祖那里学到了大本领,心中却只有自己长生不老。逍遥快乐的孙悟空果然会闯祸,上天入地闯龙宫,老龙王的“定海神针”被他强抢去作了自己的兵器,偷吃了仙桃,打翻了丹炉,尽做些违法乱纪的事,无尺寸之功就要封“齐天大圣”。不过老祖毕竟是神仙,还是自知,也算是知人的,所以一开始就不让悟空当自己的徒弟,不承认是他的师父,知道他野性未泯,闯祸不小。
教育孙悟空这样一个人,把他带成佛,谈何容易。偏偏唐三藏就有方法,那就是该放的全放开,毫不干涉;该管的一定全管住,决不让步。在“术”上,三藏的道行几乎为零,所以这方面他就完全不管。唐三藏对于取经途中如何打妖除妖降妖,打不打得赢,去搬谁当救兵,三藏是从不干涉的,甚至就是要逃跑,三藏也一起跑,给悟空以足够的信任。而在“道”上,三藏是绝不退缩的,三藏自有他的坚信,“出家人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紧箍咒几乎全是念在悟空犯杀戒时。为了这个信念,就是被妖怪利用也在所不惜,或者说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由于唐僧的坚持,悟空终于有了慈悲的胸怀,由于唐僧的苦难,悟空终于明白个人的力量有限,他也就慢慢地成了佛。苦难是悟道的灵丹,“术”可教,“道”却只能修,只能在修中悟,悟空是幸运的,菩提老祖教了他“术”,三藏以自身的苦难,让他悟了道,成了佛。
我们现在有多少的老师还在对学生喋喋不休?还有多少老师以分数或自己的好恶作为看待学生的基本参照?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生命,敏感而顽强,他们需要老师悉心地呵护和理解。只有一串一串的“悟”和“感动”才能累积起教学和生命的根基。
其实绝大多数老师还是想当好老师的,只是找不到成为好老师的方法罢了。我国台湾News98电台“全家学习e卡通”节目主持人林文虎的《好老师在这里》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台湾人眼中好老师的形象。传统教学将“教育”简化成“教学”,又将“教学”简化成“教书”。站在讲台上从事单向灌输的“教书”,自然就很难避免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心态,为了撑起威严,老师们经常摆出没有任何情绪的严肃样子,也许这就是老师的尊严。过度强调“老师的尊严”,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自然就远了。
在台湾北部茶乡唯一的一所国中,美惠老师提醒学生阿诚:“下星期就要考试了!考试那天正好是你的生日哦?”阿诚满脸阴霾地回答:“妈妈很忙,她不能回来给我过生日,也不会给我送生日蛋糕。”在月考的最后一天,天上下着倾盆大雨,美惠老师毅然决定开车到深坑街为阿诚买生日蛋糕。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几乎每隔一段就有大小不等的山石崩落。蛋糕买回来了,在全班生日快乐的歌声中,阿诚一脸灿烂。美惠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每一张笑脸,都是对老师最好的鼓励。美惠老师在工作中主张“用真心换真情”,她认为,“用真心换真情”的第一步,就是要“看见孩子的情绪”,而且要温柔地对待。
《好老师在这里》用许多这样真实的小故事总结了好教师的四个特征:一是用真心换真情;二是有质疑的习惯;三是善于用足各种资源;四是关注个体差异。夏丐尊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支撑那些好老师“不会累”、“不觉苦”的就是对孩子们的爱,是他们用真心换真情。
《好老师是自己找的》杨茂秀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28.00元
《好老师在这里》林文虎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