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路(书评人)
故乡,几乎是每一位作家的核心创作元素之一。如果说初入文坛的作家们处于猎奇心理将写作对象定义成非普遍经验里的人和事,成名作家往往更爱写那些普遍经验,写出自己的特色。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笔下的陕西农村,席慕蓉笔下的蒙古高原和池莉笔下的武汉都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在文学理念上又远远超出了“地域文学”的狭隘范畴,从地域化的普遍经验中找到了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元素。
《她的城》是池莉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入了她的3个长篇小说和2个短篇小说。正如书名,池莉的这本小说集中描写了“武汉”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市民。在小说里,池莉并不急着将武汉的来龙去脉讲述给读者,而是选择一个切入点缓缓展开,至小说结尾她构建的“城市”才能成为一个“城中城”,让你体会城市生活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理念。
同书名的中篇小说《她的城》的发生地点就在这样的一个“城中城”——蜜姐的擦鞋店。小说在封闭式的环境中开始,人们的内心也很封闭,无论是蜜姐、逢春还是“姆妈”都有隐藏的往事,在她们心中都有不轻易让人靠近的秘密区域。城市像大熔炉,在相互接触过程中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让三个并不熟悉的女人走到了一座城市同一个起跑线上。中篇小说《香烟灰》中的城市是臆想中的城市,城市在小说中仅仅是背景与条件。小说通过一个男人的遭遇讲述人生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池莉的小说中透露出了一些悲观色彩,正如詹国滨碌碌无为的一生,人生像极了香烟灰,一吹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人的一生和“条件”的关系似乎密不可分,又似没有多少关系。
另一篇中篇小说《托尔斯泰围巾》中始终交叉着“印象的城市”和“臆想的城市”。武汉的花桥苑小区里有作家、大学教授、新来的女人、看车棚的大妈和“破烂”老扁担,他们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同时又遵循小区中的生活方式,这是池莉的“印象之城”。同时池莉又给这个小区塑造了一座“臆想之城”,人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集中展现:教授为了荣誉检举自己正春风得意的学生;教授夫人聂文彦为了尊严表现出种种“凶相”;乡下人老扁担的自尊和生活希望则全部寄托在一条围巾上——在他死后有人为其烧纸围巾——池莉的“臆想城市”要比“印象城市”更浪漫更纯粹。当然,这仅仅是作者的臆想。
池莉笔下的城市生活节奏很慢,但不忘展示城市名片:《她的城》中逢春早起找热干面的执着和小说结尾处出现的“打陀螺”便是武汉的城市名片,看得见的名片。池莉也通过人物的个性(多为女人)来表现一座城市的性格,蜜姐和逢春在一次吵架之后彼此的了解迅速升级——人物的性格是隐形的城市名片。
《她的城》里的小说节奏“慢而细”。这不禁让人想起我国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侯孝贤的电影善用 “慢节奏”塑造自己的主人公和他们的生命节奏,但《她的城》这本小说集中的“慢”似乎与武汉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有些脱节——“印象”与“臆想”之间的节奏把握更考验一位作家的才力——池莉的小说过细,甚至接近了流水账,在轻阅读盛行的城市生活中她描写的城市太过“臆想”,读起来略显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