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出版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总编辑在出版单位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下,负责出版导向、落实出版制度、保证出版物内容质量、培养编辑队伍等工作,在业务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具有重要作用。2011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版单位总编辑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曾引起出版界的广泛关注。该《意见》还要求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各出版单位要确保总编辑岗位设置、任职条件和工作职责的落实,切实监督和加强总编辑工作,并于2011年6月底前将落实情况报新闻出版总署。
这一方面说明了出版单位总编辑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对总编辑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于是,我们在6月21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编客》(第1755、1756期合刊)推出“民营书业老总们聊编辑那些事儿”专题之后——为了作个对照和呼应,我们还特别策划了“出版社老总们聊编辑那些事儿”专题,依然从“编辑管理艺术”、“编辑用人之道”、“编辑拍板指数”、“角色转换”和“个性标识”等维度来了解这些出版社老总们的出版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和公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邹东涛等,称赞该专题“策划及时,富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限于篇幅,我们现在力争把采访过程中他们最精彩最重要的观点拣选出来,供诸位“中国编客”的粉丝和广大读者分享(排名不分主次,以下排序以采访先后为序)。
○和龑(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
○邹东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
○王为松(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张 镇(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
○尹奎友(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
○刘瑞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傅大伟(明天出版社总编辑)
○臧永清(现代出版社总编辑)
○刘 锋(译林出版社总编辑)
编辑管理艺术
关键词
阅历、做人、激情、沟通、执行力、社会责任、文化情怀
一个优秀的出版社总编辑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素养?
和公式:一是要有丰富的出版、编辑的阅历;二是要有比较全面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三是要有创新能力;四是要有在作者(译者)、同仁、读者中的凝聚力;五是要有对各种相关资源的整合能力;六是要有判断的能力;七是要有选择的能力,即对书稿、作者、编辑等的选择。
邹东涛:总编辑的责任重大,其管理素养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图书出版方面总编辑要做出整体规划;第二,在市场业务方面总编辑要抓住品牌特色。此外,我社出版的图书品种繁多、涉及的学术类型也很繁多,因此总编辑还必须把握好不同专业社会科学著作的编校编审过程和总体质量。
王为松:先不要谈管理素养,做人做好了,管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总编辑的素养应该是重品行、作表率,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书。
张镇:首先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对社会负责、对行业负责、对读者负责;其次要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素养,能够掌握政策、把握原则、遵守规范;再次就是要具有基本的管理知识,能够理解管理精髓、明确管理理念、运用管理方法。
尹奎友:具备高度的政治自觉是一个优秀的出版社总编辑必须首先具备的基本素养;其次,应该具备丰富的学识,同时还要精通出版专业知识;第三,应该具备较强的决策与执行能力。第一种素养由出版行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第二种素养由出版产品的内容和生产过程所决定,第三种素养则是所有行业的管理者都应该具备的。
刘瑞琳:懂书、识人、有感染力。
傅大伟:作为出版社的总编辑,第一要对出版管理的政策法规烂熟于心,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把好图书的内容关和质量关。第二是要把握编辑工作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编校质量的细节要求、印刷技术的一般性问题。第三是熟悉相关图书细分市场的脉动,了解竞争对手的出书状况。第四是要具有一种文化情怀,对做书、读书有着强烈的挚爱。
臧永清:一个优秀的出版社总编辑首先必须具备很好的政策素养;其次是学术素养;再次是经营素养;第四是带队能力。
刘锋:能够为理性所沉淀的(出版)激情,于纷纭中觉察独一的眼光,对异见包容的胸襟,了解行业发展的开阔视野,协调不同诉求的沟通能力……这些是一个优秀的总编辑应该具有的。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被人们称之为是一门综合艺术——‘综合’是因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力;‘艺术’是因为管理是实践和应用”。请你谈一谈自己都有哪些独特“管理艺术”?或者说朋友眼中你的领导风格是什么?
邹东涛:人少可以靠人管人,人多就一定要靠制度来管人。最累的领导并不是最好的领导。当一个管理相对完善的时候,领导才能够比较轻松地考虑高层次全局性的工作。我认为最大的管理是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是最大的管理艺术。我社现在已有员工200多人,其中大多数很年轻。在管理方面,我社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各项制度。
王为松:把管理当艺术,而艺术难免需要表演,总不免有些花招在里面。我从小听外婆念叨一句话,你真心待人,别人也才会真心对你。如果说管理,我更愿意强调每个人的自我管理。总编辑的责任就是要让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在工作中认同自己的事业,协调好大家一起来建造我们心目中的“伟大的建筑”。我经常说,我的工作与责任,除了参与一起策划开发选题,组织开拓市场,更重要的是让编辑把自己的才华与优势尽情地发挥出来。
张镇:的确,我非常赞赏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这句话,管理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我始终认为,管理没有一个完全固定的模式可循,只有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特定的发展环境和特定的组织群体条件下,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式,管理才会发挥出应有的力量和作用。
尹奎友:把管理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来谈论,我似乎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作为一个出版业务的管理者,你必须带好这个团队。要带好这个团队,套用一句俗话,那你必须得“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是要着力为你的员工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让他从情感上乐于融入这个团队,有激情,在状态,愿干事,干成事;二是要建立和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搭建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刘瑞琳:心里想的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过,在朋友眼中可能是,有时事无巨细,有时稀里糊涂,有时咄咄逼人,有时洋洋得意。
傅大伟:这个题目出得有点大,就个人而言,还达不到具有所谓独特“管理艺术”的层面,只是处于在干中学、在干中逐渐摸索、在干中体会的阶段。我希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够更多地发现别人之长、用人之长,善于集思广益,同时对工作的目标要求明确,要求编辑具有很强的执行力。
臧永清:我不是个管理专家,没有什么独特的管理技术。我曾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做过副总编辑,现在现代出版社做总编辑。无论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工作,还是在现代出版社工作,我和编辑们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编辑们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首先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带头干活的人。其次,想当好一个总编辑,你必须有包容心。编辑是富有创造力的一批人,这些人的个性都很强,如果你没有包容心,你和编辑们就处不好关系。我认为总编辑和编辑们必须是朋友关系,这个编辑团队才是融洽、富有战斗力的。再次,外圆内方的处事方式。
刘锋:我不知道在同事和朋友眼中,我有什么样的特点,也谈不上什么独特的管理艺术。不过,我自认为有两点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一是善于倾听和激励,二是比较善于沟通和协调。善于倾听同事的意见,从而引发出各色各样的建议;通过调动个体内在的专业发展诉求激励编辑,这些不仅有利于编辑成长,也有助于我们自身甚至出版企业的不断完善。在一个国营的出版单位,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是保证图书生产方案最优化的基本前提。
编辑用人之道
关键词
懂选题、懂市场、懂社会、懂读者、懂工艺、热爱出版、以德为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有人曾说,“一个优秀的图书编辑,不仅是文字处理的艺术家,还需要懂经营,能创新,有思想”。图书编辑这一行,绝非只是文字工作那么简单,个中学问,大了去。那么,你心目中理想(优秀)的图书编辑是什么样子的?
和公式:懂选题、懂市场、懂社会、懂读者、懂工艺。
邹东涛:理想的图书编辑,首先应当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其次,优秀的编辑也要具备很强的编校能力;再次,好的编辑还应当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王为松:两条标准四个字。首先是“热爱”,范用生前喜欢引用台湾大雁出版社简贞(应为“女贞”)的一句话,“做出版,就是要感情用事”。据说顾廷龙面试新员工,就问一个问题,“喜欢图书馆吗”?喜欢的就招进来。其次是“责任”,光喜欢还不够,做任何事情要尽心,这只要看他做一本书就可以看出来。太多例子了,只要肯用心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好。既喜欢,又用心,自己就会动脑筋想办法,把书做得更好。
张镇:一个优秀的图书编辑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这是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必须有思想、有创意,图书策划的全过程都应该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但编辑个人决不应该在经营方面涉入过多,否则,就很容易成为名副其实的个体书商。
尹奎友:心目中的优秀编辑应该是个全才,能够参与到编辑出版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其中需要强调的是,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来说,编辑应该是一个语言文字专家,拥有对于文字的敏感,这是对于一个编辑最起码的要求;同时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策划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出版选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经受过扎实的学科专业训练,以便与作者进行沟通;应该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便于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并让相关的人员帮助他落实自己的计划。
刘瑞琳:格局大,能力强,有品位。有手艺人的执着和细致,也有艺术家的创意和爆发力。
傅大伟:优秀的编辑不仅要有过关的文字能力,更要具有对图书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还要对图书的形态和细节的设计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追求。另外,与作者的沟通能力、对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维护能力,都是一个图书编辑不可或缺的。因此,一个优秀的图书编辑应该具备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人所具有的所有素质。否则,即使文字能力再强,恐怕也无用武之地。
臧永清:我心中优秀的编辑是什么样子的?是心中有读者、打了鸡血工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创造欲望强烈的文化助产士。
刘锋:不同类型的编辑其理想的模式是不一样的。综合而言,我心目中的理想编辑,首先要爱书,进而要有很好的“书感”。有了这两点,你的判断力就能保证你在众多的“选题”中发现潜在的“好书”,进入编辑过程时,你就能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向美编等设计人员传达出你对这本“未来的书”的感觉,实现理想的设计。至于文字功底、辨错纠错能力,当然是越过硬越好。(下转B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