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界传说,京城某图书公司老总是某知名老作家的超级粉丝。当他在书界混出了一定地位后,居然辗转拿到了偶像的长篇新作,大喜过望,当即签下合同,首印30万册——我在不同场合,从不同人口中听过这个故事,因讲述人的不同,首印数也有多个版本,大致从20万到50万不等。不过30万是最常见的版本,姑且信之——结果,新书上市后,无论如何做市场推广,销售情况还是相当差,最终只卖了不到1万册。因为这一本书,该老总损失惨重,把近几年千辛万苦赚到的钱都赔进去了。
我特意找了那本书来看,平心而论,写得并不算差,与他从前的所有作品相比,即使不是最好,起码也是比较好的。比他当初的那部成名作也即代表作更是不知道要好出多少。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当年他大红大紫,现在却少人问津。
这就是身为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小说家的悲哀,他的读者会老,而他自己也会老。小说的主流读者,基本上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到了30~40岁,就很少有人再读小说了。而作家自己也老了,他熟悉的往往还是从前的东西,很难写出符合年轻读者(也就是主流读者)阅读趣味的作品来。
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朋友介绍了一部书稿,作者也是一位有名的老作家,这位作家也是我曾经十分喜欢过的。当时我头脑一热,就想立马把书签下来,幸好想起了“前车之鉴”,就坐下来,以一个图书策划编辑而非读者的“眼光”,认真审读。
结果,我是越读越失望,也越读越庆幸:他老人家居然用了5000多字篇幅描写打谷场上的迷人夜色,然后写男女主角在打谷场上一边“看场”一边眉目传情,两人初次指尖相触,就像有电流通过全身。我不得不承认,他的文笔依然优美,但他真的已经很过气了。现在,都市已经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已经不再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而青少年怀孕堕胎的新闻也屡见报端,他离当下的生活相隔了20~30年,他的作品从风格到内容到思想都深深烙着从前的印记,现在的读者怎么可能买账?我幸亏没有头脑发热签下这部稿子,要不然,会给公司带来多大损失?
哪位该反驳了:照你的说法,老作家就没有活路了?就只好封笔不写了?
抱歉啊,我还真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作家也要与时俱进,写出的作品要符合当下的思想和审美趣味。你要是为了自己的心灵写作那就没什么说的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好了;但如果还想让广大读者认可,想市场热销,就得符合当下市场要求。
如果实在做不到,也还有办法,可以上“百家讲坛”品红楼、三国、西游、水浒……像刘心武老师那样由文学而学术,也照样能梅开二度。中国的古典名著多着呢,不妨一路品下去,谁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要是还不行,那就去写回忆录好了。从前的那些恩恩怨怨三角恋情花边新闻、内幕狗咬狗两嘴毛,感兴趣的人多着呢。但分寸与“导向”又明镜高悬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