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付言(书评人)
如果达尔文能够复活,看到他的“假说”被如此滥用,一定会被再次气死。
“假说”,在科学上也不过是有待验证的理论而已。而从严谨的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科学领域内没有永远不变的理论,所有的科学知识、法则、规律,根本上都处于“假说”的状态。因为它即使再完美——科学的发展史以活生生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最终都要被新的、更完备的假说所代替。其实,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然而,科学游戏的顽主——近代的科学家和社会学家乃至政治家一起,巧妙地偷借了“假说”为其不堪告人的目的服务,巨大的利益诱惑让本来经不起推敲的理论变成了“真理”。可以说,近代历史的演变过程,其中起主宰作用的一个强盗逻辑,便是披着“科学”、“理性”、“证据确凿”等外衣,为“生而优者”粉饰强权的“进化论”。
当然,笔者上面这些干瘪的批评并不能真正让读者信服。如果举出一些鲜活的例子,那么则更有说服力。
19世纪末,以欧洲坚船利炮武装下的强盗们,蜂拥般地扫荡全球,各自为其抢夺领主地盘的时候,工业化社会中生产出来的“强壮肌肉”和“猛烈火力”便是胜利者的充分理由——欧洲的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天性,而这种天性不再敬畏天、地、人、神,其实解放的更多是人的兽性、物欲性、魔鬼性、自私性、反秩序性……所以海德格尔悲叹“天、地、人、神”在现代技术、现代文明中和谐互融诗意般存在的丧失。所以浪漫主义的文人们只能引导着“被解放”却“被迷失”的欧洲民众,在近代科学的“光明”中寻欢作乐,同时开始“文明的剥削和奴役”。造成这个繁华而空虚的文明时代的原因和结果,同样都是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的领导者们,煽动追随者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不论是日耳曼还是大和民族,都是比其他民族更为高贵的“种”。因为高贵,所以有“特权”或者说“优先权”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现代社会中,网络与信息充塞生活的时代,“适者”在新制度下遥居操盘者的位置,利用股票、财政、管理、技术、监测器、赏罚、明日构画、竞争机制等一系列游戏规则,将“恰适者”、“边缘者”、“不适者”们编制于巨大的“筛网”之中,让这些被操控者永无喘息之时。比如,一辈子为了房子而奔波的疲惫的大多数,只把每天还能留在“筛子”之上而欣慰不已,谁知道这个网,不过是某些人特意为他人编造的“文明社会的牢笼”——筛子的敞口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骗局,因为一旦被投入巨大的筛网之后,永无蹦出之时。这个网的编制,所依据的最根本逻辑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所以,达尔文是可悲的。他的可悲正在于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兴起,以至于到了这个欠缺思考的慌乱时代,“进化思想”竟然变成了大多数社会精英,即“适者们”的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便是不容分析和辩驳的最基本假设,这个词在西方哲学中,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对学问的分类,而在中国古代,“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是指关于天地人生最根本真理的“道”。
今天,达尔文又要悲哀一次,因为他的理论又一次被知识指数增长之后的科普作家重提。美国作家卡尔·齐默,这位曾担任discover资深编辑的科普作家,利用最新的科学发现,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又一次更新,其著作《演化——超越40亿年的生命记录》已经出版印行。
在卡尔·齐默看来,既然肉体可以进化,那么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进化,包括人性、社会制度、性。而卡尔·齐默的这些“一切皆进化”的思想,其实被无数找不到上帝的“科学主义者”所使用,和古代的数字崇拜者比得哥拉斯主义一样,他们都一厢情愿地认为,反正宇宙遵循某个规律,而这个规律要么是个“1”要么便是个“2”,要么就是个经不起追问的“进化”——因为所谓适者生存,要问他怎样的才是适者,他便回答:你看,适应了的就是适者。
当然,愚昧所导致的结果,不能归咎于这些自命胜过古人的现代科学家们、社会学家们、政治家们以及掌控经济命脉的现代商人们。因为以科技高度发达、从而物质极大丰富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其最终的造就因素便是现代科技,而现代科技的鼻祖便是伽利略、牛顿,正是从伽利略开始,人类开始了一个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即从“为什么”转变向“是什么”。
卡尔·齐默也逃不出这个巨大的怪圈,相反,他自己的结论好像令其十分满意。“超越40亿年的生命记录”,这个标题就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合格的科学普及者,从而也可以变成为某些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御用者,但是他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思想者,也因此没法担当人类精神、人类文明反思和走向的重任。
只要一个小小的现实就可以辩驳“一切皆进化”论的荒谬。如果说今人从各个方面来说,都要比古人更为优秀,从而现代要比古代社会更文明,那么,为什么现代人即使享用着祖先们不能想象的物质财富,却精神前所未有地空虚和迷茫呢?为什么今人拥有强大的核武器来保护自我、巨能的核电站来供给自我,却是前所未有地没有安全感呢?为什么社会和身体进化了,道德和思想却前所未有的溃败和倒退呢?为什么我们的交通如此发达,我们却整天忙着赶路不停呢?为什么高楼如此之多,却要那么多人匐地奔波,劳苦一生就为了房子呢?
如果你不认同笔者的判断,那么请你在阅读完《演化》之后,静静地思考一下;如果你认同笔者的判断,也请你在阅读完《演化》之后,静静地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