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书评·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道教美术史》:探寻“中国图像逻辑”
  《中国道教美术史》(第一卷)李凇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版/800.00元

  ○朱亮亮(北京大学)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东汉道教逐渐成为一门宗教开始,道教信徒们就围绕这种本土宗教进行了大量人工物的制作,并衍生出许多今天被我们称之为“美术”的作品。然而,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中国道教美术史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为人所重视,并未作为完整的学术领域进入艺术史研究的视野,直到20世纪初才由日本学者的研究发端,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

  论。2003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松教授(笔名李凇)在全国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道教美术史”支持下,开始对道教美术的系统研究,从前道教的战国到清代,涵盖道教两千多年的整个发展过程,以现存实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传世文献,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多角度的研究。一剑磨十年,2013年春,厚重的《中国道教美术史》(第一卷)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对先秦至隋代的道教美术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考据和研究,全书约40万字,插图近500幅,其中62件新材料首次发表。该书还特别关注了本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关系、社会普遍审美标准与作者个人风格的关系,试图从中探索中国图像的独特逻辑。

  与以往美术通史的写作方式不同,《中国道教美术史》在总体上以时间为经,以材料为纬,以具体作品及个案为中心而非以概念范畴为中心。第一卷从以长生不死、驱鬼升仙为核心的“前道教美术”出发,围绕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及外来的佛教对道教的刺激,勾勒了战国秦汉直至隋代道教美术发展历程。

  翻阅美术史的著作,首先吸引人们兴趣的可能是图片所呈现的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在该书中,也同样可以看到凝结了先民瑰奇想象的帛画或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石雕。但道教美术史研究,更多地是将这些艺术品视为与道教有关的人工视觉材料,以这些实物材料为核心,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寻找材料、鉴别材料、归纳材料,从宗教学、思想史、社会史、民俗学的角度理解材料,从美术史的角度建构和解读材料。李松教授在前言中就指出,“美术史”不是关于“美”(的技术)的历史,“道教美术史”也不是在“道教”中寻找“美”的历史。对于美术史,李松的定位是从人工创造物中去“探索未知”。

  《中国道教美术史》(第一卷)一经出版就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在中国美术史研究界,在宗教史、考古学、思想史等人文学科领域都引起了反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史学者张建宇指出,这部著作“展现出美术史学有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独特品质”,即建立解读视觉材料的逻辑与准则,同时也体现了追寻“中国图像逻辑”的诉求;浙江大学教授黄厚明也特别指出,在艺术史研究转型的今天,李凇教授的著作体现了“艺术史研究的守界与跨界”,在综合运用多学科工具的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史研究的独特规则与价值。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宗昱则从道教研究的角度出发,肯定了《中国道教美术史》中对于道教美术活动者的关注,丰富了传统的道教史研究,他还欣喜地指出,“李松教授的《中国道教美术史》既可以成为学校的教科书,也可以成为新一代市民阅读的道教读本,更是引导现代传统道教现代化的一个尝试。”

  国际学术界也对李松教授的研究成果表现了相当高的兴趣,日本勉诚出版社已与湖南美术出版社达成出版协议,由东京的土屋昌明教授和大阪的斋藤龙一先生主持翻译,这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分销视野
   第03版:专业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06版:文化·人物
   第07版:小说
   第08版:生活
   第09版:财经
   第10版:童书·文史
   第11版:书评·综合
   第12版:书评·综合
   第13版:中国传媒周报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综合
   第16版:综合
《中国道教美术史》:探寻“中国图像逻辑”
华语世界首版《阿奎纳著作集》大陆首发
问道人生——读《王元化晚年谈话录》
吴小莉:与商界精英共话卓越
弘扬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温瑞安手稿捐赠仪式在京举行
顺应时代需求 荟萃科普精品
“海豚书馆”沙龙谈文学遗产出版思路
马未都:换个角度看陶瓷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综合11《中国道教美术史》:探寻“中国图像逻辑” 2013-10-15 2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