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媒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门户自媒体的经营逻辑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晓雪

  搜狐有搜狐新闻媒体平台,网易有网易新闻媒体开放平台,百度有《百家》,腾讯有《大家》,门户网站以开放者的姿态吸引着传统媒体的驻站和自媒体的涌入,甚至用高稿酬的方式圈住了作家和作者资源。门户网站正在试图复制传统媒体的成功经验,砸下重金和丰厚资源抓内容源头,而作者似乎也尝到了甜头。这一切正表明,中国当下的内容产业格局在发生变化,用户和内容创作者心目中的天平似乎也开始发生倾斜。

  红肚兜儿,居于广州的一位知名专栏作家,长于情感类文字,专栏见于《南都娱乐周刊》、《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型车时代》、《新现代画报》等报刊。从2013年起,她的作品增加了一个发表平台——腾讯《大家》,而且最后这个平台给的稿酬让她多少有些“惊喜”。

  2012年12月,腾讯推出自媒体产品《大家》,这是一个全新的媒体写作平台,用签约的形式聚拢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作家和作者。借助腾讯大平台的影响力和到达率,将散落在不同平面媒体上的专栏作者汇集到一堂,因此在外界看来,这是腾讯向传统媒体的一次“回归”。

  2013年12月24日,百度自媒体平台“百度百家”上线,作为“百度新闻”旗下的原创栏目,百度百家瞄准的同样是内容资源,但重点放在了自媒体上。百度对“百家”的架构十分清晰:借助百度大数据和自然语音理解技术等用户个性化新闻推荐独创功能,用互联网模式建立完整的自媒体生态链,在内容和广告的良性交互转换下,实现作者、读者、传播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高稿酬VS广告分成

  回想一下近几年门户网站的发展,有一条脉络引发了传统内容创作者的关注,那就是对内容资源的争夺,到“腾讯大家”和“百度百家”这里,这种拼杀直接上升到了“自己生产内容”的段位。

  在接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时,“腾讯大家”栏目主编贾葭表示,《大家》创立之初,就希望能颠覆人们对门户网站的惯常看法。“自2001年国内门户网站产生以来,外界一致的看法是门户网站只是内容的转载者。现在门户网站发展了十多年,目前已经到了一个‘网站反哺平媒’的阶段。”贾葭认为,网媒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已经拥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生产内容的标准,也有了钱,已经有能力来自己生产内容了。

  为了吸引优质资源,腾讯可谓大手笔了一把。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腾讯在《大家》栏目上投入至少2000万元,其中稿费支出1000万元。《大家》开出的稿酬标准是1元/字,个别的还会开到2元/字。2013年,腾讯在《大家》栏目的预算中编列稿费2000万元。不过,贾葭告诉记者,去年实际没花那么多,因为有些作者达不到交稿数量。如果这些数字还不够形象的话,可以把这个标准跟传统媒体作一下比较。《大家》约稿时会参考作者在传统媒体发表文章的价格,然后给出的稿费标准相当于传统媒体价格的1.5倍到2倍,个别的人能达到三四倍。

  《百家》不付稿费,而是会在稿子后面跟广告,收入一旦产生,全部归《百家》作者所有。百度最大的资源是流量,为《百家》文章导流量是其最大的优势。

  红肚兜儿是一个典型的自由职业者,靠“码字”为生。她之所以成为《大家》这个互联网专栏的驻站作者之一,吸引她的主要有两点:腾讯平台的影响力和不错的稿费。“同样一篇文章发表在《大家》栏目会带来很高的阅读量,而其他网站或传统媒体影响力就没那么大了,”红肚兜儿告诉记者。她的文字犀利火辣,颇受一些女性读者的欢迎,几乎所有文章的阅读量都可以达到几十万次。

  著名情感心理作家苏芩今年1月份推出了一个自媒体——视频节目《苏芩女学馆》,同时入驻百度《百家》栏目,截至记者发稿,苏芩在《百家》累计发表文章近50篇。苏芩告诉记者,目前已经从《百家》得到了一些分成,当然不是很多。“百度的巨大流量入口,让作者的文章有一个很好的展示,对创作者来说这种效果很不错”,苏芩说。

  构建内容影响力

  《大家》在内容的选择上强调观点性内容,这与传统媒体的内容价值追求不谋而合。

  “建立《大家》栏目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升腾讯在中国互联网中内容方面的影响力。因为在做新闻方面大家都差不多,而内容上的影响力来源于观点。比如财新、《南方周末》等媒体,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的影响力来源于它传播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在中国互联网中也是一样的,有立场、有价值观,用漂亮或是比较有美感的文字表现出来,那么它一定会收获相应的影响力。”贾葭说。

  跟《大家》相比,《百家》是一个更加典型的自媒体开放平台,上线第一天就邀请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入驻。从商业角度看,《百家》运用的是最原始的广告分成手法,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它背靠百度。业内普遍的观点认为,百度有流量、平台和强悍的广告联盟,应该有能力将自媒体的流量进行商业变现。

  《百家》目前的内容中互联网和文化类占了主要比例,尤其是互联网研究评论类文章,众所周知,这类的自媒体产品也更加活跃。

  而《大家》文化色彩更浓一些,文章涉及时事、思想、学术、文艺、情感、生活等多个方面。以《大家》栏目的签约作者来看,聚集了众多人文社科领域的精英,如说书人单田芳、物理学家李淼、经济学家茅于轼、青年作家蒋方舟、中大历史系教授袁伟时、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等。发展一年多来,《大家》在媒体圈、学术界以及思想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下转第15版)  (上接第13版)

  很明显,《大家》栏目想占领的是互联网用户中比较高端的那一部分。据《大家》关于用户分布的调查显示,该栏目的用户男性占一半以上,年龄在25~40岁之间。“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甄别出了一批优质的高端用户。因为《大家》的内容对读者教育水平、收入水平要求比较高,它是有阅读门槛的。这批用户也比较符合我们对读者的预期,即在经济发达地区对于中国新闻、中国话题感兴趣的成年读者。”贾葭说。很明显,这部分用户在以往的互联网世界中并不是主流,对用户偏年轻化的腾讯而言,无疑是一次有分量的弥补。

  在采访中,一位来自山东威海的女网友告诉记者,她每天都会打开《大家》栏目的网页,看看有什么好文章上线。作为一个“重度”文学爱好者,《大家》栏目的文章质量高是吸引她的一个重要原因。她告诉记者,半年前的一天,自己的QQ里跳出来一篇文章,她打开了链接,那是第一次发现有《大家》这么个栏目,第一次上线就喜欢上了。除了网站,《大家》在移动端也有很多呈现方式,如手机腾讯网、微信公众号、腾讯爱看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等。

  目前,《大家》已经拥有200多位高质量的作者,加上栏目本身已经制定出来一套成熟的发稿流程和标准,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家》为互联网的内容生产树立了一个标杆。

  而百度《百家》毫无疑问通过“扶持”和“经营”自媒体,也已经创建了自己的内容生产模式,使大量需要在商业上找到出路的自媒体人有了一个新的选择。

  《大家》和《百家》在采访中都不愿把对方看成竞争对手,但业界却一直将他们作比较。《大家》严格规定作者的文章必须是独家发布,而《百家》则无此要求,有人甚至想在《大家》拿稿酬,《百家》拿广告分成。

  “《大家》、《百家》出发点不同,战略意义也不同。《大家》注重人文思想价值,《百家》偏向互联网。相同的是都在挖掘文字创作领域新的商业价值,以签约稿酬、流量广告分成方式为写作者提供回报,相比纸媒专栏稿酬更具优势。这种高回报激发作者创造好的作品,满足网友阅读体验,也提升了网站品牌边际效应。两家巨头开创性的做法实际为行业打造了一个很好的模本。”苏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一定要保证内容生产者的利益。现在大部分的微信公号都在抄袭,真正原创的微信公号并不多。中国如果不出现一个尊重原创、尊重内容的大媒体环境的话,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少。”贾葭强调。

  红肚兜儿向记者抱怨,纸媒的稿费标准十年来都未变过,500元/千字算是不错的了,有些报刊的标准很低。腾讯《大家》开出的高稿酬无疑激发了很多作者的合作欲望,而且,红肚兜儿提到,写了一年多,她的稿子从未被“毙”过,要知道,这是在主题完全由作者自己定的情况下。

  那么,我们想要问的是,面对巨大的稿酬支出,《大家》能坚持多久呢?贾葭告诉记者,暂时不考虑收入问题,“任何一个媒体前三年考虑收入是不可能的。”

  而百度《百家》的问题,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担忧的那样:它目前还基本上是从百度新闻首页导流给作者,但随着作者越来越多,狼多肉少,显然并非长久之计。而且,广告分成对有些内容作者来说,总有一种很遥远的感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两会报道
   第03版:专业出版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产业观察·资讯
   第06版:资讯超市
   第07版:世界出版
   第08版:广告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分析报告
   第11版:人物
   第12版:书评·童书
   第13版:传媒中国周报
   第14版:杂志
   第15版:新媒体
   第16版:媒体公司
   第17版:专刊
   第18版:专刊
   第19版:专刊
   第20版:广告
   第21版:精品推荐
   第22版:专刊
   第23版:广告
   第24版:·广告
   第25版:中国馆配
   第26版:聚焦
   第27版:数据
   第28版:广告
   第29版:广告
   第30版:专栏·观点
   第31版:专题
   第32版:广告
   第33版:广告
   第34版:馆藏推荐·书评
   第35版:馆藏推荐·书评
   第36版:广告
   第37版:广告
   第38版:广告
   第39版:广告
   第40版:广告
地图应用——巨头的“欢场”
互联网金融、电商人才需求井喷
数字新媒
中国互联网进入“双寡头”时代?
门户自媒体的经营逻辑
中国图书商报新媒体15门户自媒体的经营逻辑 2014-03-07 2 2014年03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