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春天》的作者亨利·米勒,写过《北回归线》、《南回归线》,据称是美国有史以来争议最大的作家。《北回归线》我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看的,当时只是觉得亨利·米勒愤世嫉俗虚无而颓废,连篇累牍的梦呓狂想海阔天空,看似漫不经心的大段议论却往往想象力丰富而奇特。
《黑色的春天》虽然还是天马行空,但与《北回归线》比较,更无完整的故事人物情节,通篇都是跳跃式的匪夷所思的,但也是相当惊人的不受约束的奇思妙想。这边正在说着塞纳河的水波富有旋律地汩汩流淌,转眼间就是喜马拉雅山脉上的企鹅如何仪态万方;米勒说布鲁克林大桥衬着天空,像一架竖琴;他写海鸥,不是诗意的信马由缰自说自话。他的观察细腻而独到:“头顶上海鸥在盘旋俯冲,用他们脏兮兮的嘴发出脏兮兮的噪音,一种非人类的吃喝享乐声,嘶哑而凶猛,它们的嘴不遗余力地攻击垃圾,它们的脏腿掠过翻腾的绿色水面”。亨利·米勒对西方诸多名家更是如数家珍毫无任何胶柱鼓瑟的僵硬,更没有掉书袋的头巾气与迂腐气。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追述梦境缅想艺术表现自我,有隐喻,有象征,有怀旧,更有无法抚慰的伤感,即使在让人有点莫名所以的语言狂流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天才作家难以遏制的惊人才华与奇思绵绵。《黑色的春天》中由“第十四区”、“一个星期六下午”、“天使是我的水印图案”、“裁缝铺”、“杰勃沃尔·克朗斯塔特”、“进入夜生活”、“来回漫步于中国”、“脱衣舞酒吧”、“大都市疯子”等十篇组成,每一章节都能独立成篇但又似乎浑然一体。亨利·米勒眼中的中国也惟有长江的浊浪与三桅船而已。
亨利·米勒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总能引起读者的极端情绪,爱他的人爱得要死,恨亦如此。医学博士冯唐对米勒推崇备至,他说亨利·米勒是思想家,是文学大师,是他所了解的文化人物中,“元气最足的”。而我在看过《黑色的春天》,却为何有点怅然若失看透底牌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