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史·童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成长从从容容,稳稳当当
《爸爸的16封信》林良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10月版/15.00元
  ○熊慧琴(书评人)

  用故事来说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比枯燥的说教更有效。

  林良是我国台湾地区儿童文学的“常青树”、“大家长”,他为儿童写作已经超过了一个甲子的时间。林良以真情和童心为儿童铺展美丽的文学世界,不仅为台湾引进了第一套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也不断为孩子创作、翻译与编辑数百本儿童读物。虽然他与冰心不同处一个时代,但两位作家身上相似的艺术魅力总免不了让人产生联想,都以儿童散文最为闻名,以亲切温和为儿童称道。更为巧合的是,都曾以书信体的方式与儿童沟通交流。《爸爸的十六封信》与《寄小读者》分别是林良和冰心最早的以书信方式与儿童交流的作品。我们的童年浸淫在冰心女士春风化雨般的浪漫情怀里,还未来得及感知林良式以故事说理的教育引导时就已经悄悄长大了。幸好,如今的孩子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好作品。

  《爸爸的十六封信》以书信的方式进行亲子沟通,集结了爸爸为女儿樱樱写的十六封信,围绕樱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境,爸爸作出了富有思想的解答,为儿童进入青少年期面对的种种实际问题提供了帮助。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在其著作《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提到:“文学总要涉及人生难题。‘遇到难题绕道走’是‘母爱型’儿童文学的基本构思手法。‘父爱型’的最大特征是‘直面人生’,它开始转向揭示人生难言的奥秘。”很显然,《寄小读者》是前者,而《爸爸的十六封信》恰恰就是后者。

  林良是台湾经济起飞以后成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面对的儿童与冰心时代的儿童相比,变化太大。林良所处的时代与当下的大陆十分接近,那时的台湾社会已经彰显出十分成熟的现代儿童观,因此不再需要用“儿童崇拜”这样矫枉过正的方式去强调儿童的独立人格。林良作为一位父亲,他看到了儿童在生活经验方面的欠缺,看到了他们需要得到成人引导的迫切渴望。《爸爸的十六封信》成书的目的就是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生困惑提供实际的参考建议的。这部作品包涵了“父爱型”儿童文学的特征,林良用不像作文、不像训话、不像演说的语言教育儿童智慧地生活。每一封信都讲了一个人生哲理,向儿童正面地传达了乐观、积极、宽容、友爱等价值观,是具有理性审美价值的。

  在《爸爸的十六封信》里,以故事说理是林良践行“浅语”写作的一大特色。故事,往往最能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用故事来说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比枯燥的说教更有效。当樱樱战胜胆怯去参加了一个演说比赛并且还拿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回来时,林良欣喜地告诉樱樱一个“胆小鬼爸爸”的故事:“我进入小学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羞怯的毛病……第一课学习当众说话,我怕得不敢上学,请了一天病假。”(《不敢站起来说话的人》)当然,如果只是单纯训诫,作品就失去其人性美的意义。在《从从容容稳稳当当》这封信里,林良细致的笔触将一个乍乍呼呼的可爱樱樱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几天,我替你做了一个有趣的小统计,发现你在三天里头,一共丢了四样东西。星期一,你丢了公共汽车月票。星期二,你丢了钢笔跟三角尺。星期三,你甚至丢了系制服裙的皮带。事实上,这些东西都不能算丢,因为我都帮你找回来了。”作者虽是在数落樱樱的冒失,但我们读来却觉得樱樱天真可爱,因为作者的笔触里饱含着浓浓的父爱。

  林良尊重童年、理解儿童、羡慕童真。他怀着无比诚挚、恳切的心来为儿童创作,这样的写作姿态也为作家进入儿童的心里、得到他们的认可提供了一把钥匙。《爸爸的十六封信》就是这样一把钥匙,打通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大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大众出版
   第03版:专业出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优案推介
   第06版:版权产业
   第07版:世界出版
   第08版:专版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社科
   第11版:文史·童书
   第12版:书评·综合
   第13版:文创中国周报
   第14版:话题
   第15版:话题
   第16版:创意设计
狄更斯:用故事性的文学手法讲述历史
让孩子掌握完美表达的技巧
探寻中华民族玉文化的深远底蕴
编辑荐书
让成长从从容容,稳稳当当
“胆小”父亲无言的爱
中国图书商报文史·童书11让成长从从容容,稳稳当当 2014-10-21 2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