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周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新颖:感谢自己很“笨”地写了《沈从文的后半生》
  《沈从文的后半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出版几个月了,有时候我会翻翻,不期然地产生出一些新的想法,这是非常奇妙的体验。我在写的时候,没有体会到的东西,慢慢地体会到了;写的时候没有明白的事情,会慢慢明白。也就是说,这本书,其实是大于写这本书的人的。这是非常好的状态;如果你写了一本书,它和你一样大,或者比你还要小一点,恐怕不是很好的事情。

  所以回过头来,我会有点感谢自己这样一个笨的写法,尽量呈现沈从文这个人他的后半生是怎么过来的,至少表面上不那么急着用我自己的想法、观念来解释他、判断他。那样做可能写起来会比较痛快,读起来也会比较痛快;但那样做的话,就存在着把这个人缩小、定型、标签化的危险;限制住了,就丧失了开放性——向更多更深的理解开放。最重要的还是对象本身,要小心翼翼地保护、保存,进而发现、发掘对象本身的丰富性。

  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研究者或传记作者没有他自己的感受、他自己的观察、他自己的想法,他又如何能够知道要保护、保存什么?他又如何去发现、发掘?他更如何形塑出一个贯通的形象、一个完整的世界?换句话说,一个研究者或传记作者,怎么可能没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呢?诚然如此;不过我还是想说,这个内在的自我,还是保持、隐约在内含的状态比较好;同时,这个内在的自我更要自始至终保持其开放性,有自我而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不要害怕别人说你没有见解,没有思想。

  一部长篇的叙事作品——传记应当是这样的,有叙述的激情而节制、内敛,甚至隐藏,叙述饱满而不张狂,才有可能使得叙述本身的意蕴不受伤害。叙述本身可以产生出一个多维的立体空间,叙述者内在的自我应该致力于扩充这个空间,而不是让自我表现的冲动把这个空间压扁。

  如果我们把沈从文后半生漫长时间的经历看成一个故事的话,这个故事不是一条单一的线,它是多向度的,立体的,有很多层次叠加融合在一起,读这个故事的人,领会到一层,就能明白一些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可能还会领会到另外一层。虽然这本书是写完了,但是我明白的过程还没有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出版
   第03版:杂志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刊
   第06版:专刊
   第07版:专刊
   第08版:专刊
   第09版:教育出版
   第10版:出版专题
   第11版:民营与网销市场
   第12版:行情报告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4版:周报
   第15版:非小说
   第16版:童书
“见行堂语”系列漫画第二部《放下是舍更是得》新年上市
作家要与读者一起捍卫好书的尊严
贾平凹:作家不写作是不务正业
格非:从小说中寻找中国社会变化
庞贝:《无尽藏》“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虹影: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得的第一个奖
陈丹青:感谢赏给《无知的游历》一个奖
徐则臣:年轻人应该闯荡,但不能太任性
张新颖:感谢自己很“笨”地写了《沈从文的后半生》
中国图书商报周报14张新颖:感谢自己很“笨”地写了《沈从文的后半生》 2015-01-20 2 2015年01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