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陈卫平(出版人、作家)□采访人:夜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以绘本改造社会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2014年在大陆得了很多好书奖,包括腾讯·商报“华文好书”奖,其实您在1986年创办小鲁文化的时候,就是以这套书起家的,为什么才在大陆出版呢?
■近年来中国大陆能更开放地看待历史。也能更活泼地思考历史可以为孩子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养分。根据我的接触,大陆许多出版人也非常有理想!
□《谁需要国王呢?》因什么而创作的呢?
■我是学历史的,小鲁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历史的,这十年来台湾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常常想,为什么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状况呢?很多人也这样问我,就产生了创作这样一个绘本的念头。
如果说这本书是讲人类政治的发展史,那就太严肃、太沉重了。这本书简单地讲是一个自觉与他律的问题。你以为国王不好,所以不应该有国王吗?错了,是因为你们统统不好,所以才有国王。国王的凶悍的程度、独裁的程度取决于你的态度。当你自觉的时候,就不需要国王了。
□小孩子能看懂吗?
■无论大孩还是小孩,一定都有自律与他律的问题存在。我们都做过小孩,我们都不喜欢被老师、家长管,我们要吃什么东西,父母会说,太甜了,你不能再吃了。那我还想吃的话,是以家长的教训为界线,还是以自己的自律为界线呢?这些其实也是在政治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事。这让我们早点反省,每个人的自觉度越高,政治文明程度就越高,因为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觉性。我们读书是为了让我们觉悟,并且帮助别人觉悟,不然就没有意义。
□为什么想要用一个源自非洲的民间故事改编,来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呢?
■我们曾经在学校做过阅读推广,除了读小说、读文学之外,我们发现美国有一套班级阅读计划很棒,是从古老的寓言、经典中提炼内容,教孩子如何面对未来。这启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做做看。
□这样说的话,阅读推广不仅是语文课?■大陆一般讲阅读推广都是跟语文挂钩,刚开始我们也以为阅读就是语文课,可是后来发现读绘本真的改造了台湾。家长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观察身边生态环境的一些细节,从而爱上身边的环境,爱上自己的家乡。比如台北市曾打算开发一块地,但要砍掉一些老树,有民众不同意,就在树上住了60多天。老百姓送饭、送水给他,还有网站直播,因为反对,这些树保存了下来。对于市民来说,与规划相比,他更希望出来散步的时候这边有棵大树,那边有池塘可以带小孩去喂鸭子。
□你为什么选择用版画来表现这个故事?■版画的色调很适合。灰色、黄色、绿色、黑色为主的颜色,代表着非洲大地的颜色。我们曾尝试能否省掉文字用画面来讲故事,但这个故事里包含着许多内涵,必须要有文本来叙述故事,我认为画者的尝试是成功的。
□赐给青蛙国王的姆米大神,为什么没有出现他的形象呢?
■故意这么做的。因为姆米大神是心中的一个东西,可以想象。除了形象的部分,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声音描写的部分,小朋友可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这些都值得进行有趣的练习与探索。
编辑是出版最关键的催生者
□在作家身份之外,您是小鲁文化的创始人,公司现在有多少人,一年出版多少种书,新书和重印书的比例有多少,引进版和原创的比例有多少?小鲁核心的出版理念是什么?
■18人,一年出版70本书,新旧比为2:8,引进原创比为6:4。
小鲁的核心价值为出版改变社会的书。出版社是社会的良知,民族文化的中流砥柱,必须支撑前进的方向。目前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环境教育和公民教育。
□小鲁的原创比例很高,你们如何寻找并培养原创作家?现在有各种奖鼓励高校学生创作绘本,但很多人觉得无法糊口,怎么破?
■有人有创作的理想,出版社就必须支持创作的平台,要给年轻人机会。也许销量并不多,但一步步走,总是会获得读者的肯定和支持的。一本绘本的诞生其实代表这个社会的整体素质和生命追求。整个民族如没有自己的经典作品,也就没有美的传承能力。这需要耐心磨合、激荡,我认为编辑是最关键的催生者。此外整体环境的提升很重要,2013年,小鲁办了一次台湾画家的波隆纳论坛,绘本作家、前辈邱承宗无私分享经验,结果今年台湾有五名新人入选。他们的作品不一定会给小鲁出版,但成功不必在我。环境好了,人才有了,大家都好。
是否糊口是一种选择,其实真的没人因此饿死的。只是自己是否坚持,是否有创作的欲望。大陆读者那么多,机会比台湾强太多了。
□您做了30年的儿童出版,在大陆,大家都认为这是朝阳产业,您对此怎么看?
■儿童是新的生命,童书永远是朝阳产业。不是因为国家富了,家长有钱买书了,而是因为喂养儿童心灵的童书,是一个国家真正迈向进步开明的基础。我们看美国童书出版史即可清楚明白其中脉络。中国大陆的童书发展,必须由真正的中国童书编辑人把责任挑起来。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