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开年伊始,出版界的朋友圈几乎都被一个叫余秀华的诗人刷屏了。时至今日,距离首次被余秀华刷屏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然而余秀华及其诗歌的热议并未退却。在这一个月时间里,余秀华的生活轨迹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剧烈震荡,从偏居一隅默默无闻的写诗村民,到始料未及的网络走红,到纸媒铺天盖地的报道,到官媒央视新闻的上镜,再到各路媒体穷追猛打的上门采访和“轮番轰炸”,怎一个热字了得。就在上周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理想国组织策划的首部余秀华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正式面世,并在京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各路媒体蜂拥而至,小小的书房,挤满了采访的记者,身着红色羽绒服的余秀华仿佛绿叶丛中的一朵红花,始终笑容满面。面对记者的各种“难题”,余秀华自有妙招,回答从容机智,不时还带点幽默和调侃,引得大家时而笑翻全场。
对于评论,真的无所谓
余秀华是一位出生于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的“70后”。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致使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本世纪初开始写诗。一个偶然的机会,《诗刊》编辑刘年在浏览网络时,在余秀华的博客上发现了她的诗,惊艳于诗中深刻的生命体验、痛感,便于2014年第九期刊发了她的诗,之后他又从中选发了几首刊于《诗刊》微信号,旅美学者沈睿在网上看到刊发于《诗刊》的余诗后,觉得震动,写了评论文章《什么是诗歌?余秀华——这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该文随后被网友王小欢改名为《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在朋友圈疯传,短时间内转发量过百万,并引爆了公众对余秀华及其诗歌的强烈热议。农民诗人,脑瘫诗人,女诗人,在余秀华还没反应过来之际,各种加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已纷至沓来;对于余秀华诗歌的评价,说其是“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的有之,说其是“语言天才”的有之,然而余秀华说:“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
“说真的,谁都希望改变一下,包括我自己,我真的不会拒绝大家以诗歌的名义帮助我,顺其自然,大家帮助我的,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我还是愿意接受的。”当记者问及网络走红之后,是否会排斥通过诗歌来获取一些生活方面的利益时,余秀华如是坦言。关于大众对自己诗歌的评价,余秀华表示:诗歌的评价真的无所谓,自己把诗歌写出来,别人怎么看怎么读,是别人的事情,自己管不着,也管不住,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自己只是把自己的诗歌写出来,人们说好说坏,都是个人看法,个人看法是不一样的,真的无所谓。
关于感谢,最该感谢网络
网络进入中国已经数十年,但真正的普及也就近15年的时间,由于偏居一隅的乡村,余秀华2009年才正式接触网络。发布会现场,当记者问及拿到自己的首部诗集后最想感谢谁时,余秀华表示,自己最要感谢的人是《诗刊》的刘年,因为他是自己的伯乐,但自己最该感谢的是网络。因为网络,让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今天,大家之所以能读到一个偏居一隅的村民余秀华的诗歌,首先是网络的传播,才让刘年看到了自己的诗,也是网络,才让万里之外的旅美学者沈睿看到《诗刊》上刊发的诗,并写下了评论文章在朋友圈疯传进而引爆争议,还是网络让理想国大众馆主编杨晓燕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看到余秀华的诗,决定出版余秀华的诗集。“如果没有网络,这一连串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我自己也不可能坐在这里跟大家一起谈论诗歌。所以我最该感谢的是网络。”
两部诗集,选篇完全不一样
十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杨晓燕在去西安出差的路上,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旅美学者沈睿评论余秀华诗歌的文章《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读过这篇文章的杨晓燕非常激动,随后搜索了余秀华的博客以及相关资料,并及时向理想国掌门人刘瑞琳报告了拟欲出版余秀华诗集的想法。不料,刘BOSS的回复只有三个字:要冷静。杨晓燕抱着最后一搏的心态将文章链接及相关资料发给了刘BOSS。读完文章和余秀华的诗以后,刘BOSS改变主意了,随后加复一条:好诗,去联系吧。刘BOSS拍板后,杨晓燕邀请诗歌界专业人士选篇,理想国编辑部调遣了强有力的编辑团队,以与时间赛跑的速度进行紧锣密鼓地三审三校,就这样,半个月时间内,余秀华的首部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诞生了。
就在理想国紧锣密鼓赶编余秀华诗集的同时,地方文艺社头牌湖南文艺出版也在酝酿出版余秀华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据陈新文介绍,《摇摇晃晃的人间》预计2月初上市,首印1万册,并承诺付给余秀华10%的版税。在诗歌阅读日渐式微的网络时代,这个首印数应该是比较高的,但陈新文坦言“为了余秀华,不挣钱我都愿意”。而杨晓燕表示,印数不重要,版税也不重要,只要文本的水平在理想国的出版标准之上,就值得出。出版双方似乎都不太赞同“竞争”或者“比拼”之说,但双方都表示,如何能让余秀华的诗歌被更多的人阅读,如何让余秀华的生活得到实质性的改观,才是重点。在谈到两部诗集有何差异时,余秀华表示,两部诗集的选篇完全不一样。
对于自己的网络走红,余秀华认为,自己并没有真正走红,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这次的事件,只是一次偶然事件,待到事情结束,自己还是原来那个“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的余秀华。余秀华的诗,到底好与否,能否成为经典,看来只有留待时间来检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