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社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的文化血脉之根
《我们的文字》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78.00 元
  ○叶雷(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对一个人来说,字如其人;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文字就是文化的血脉之根。

  方寸间的文明,双手中的传承,在广袤的大地上行走,在岁月的长河里采撷。能绕地球两圈的探寻行程,30余种民族文字的起源演变,60余个非遗项目的现状,300余幅国家图书馆珍藏图片。《我们的文字》以“文字”为线,带领我们穿越三千年历史的时间隧道,重温中国的记忆,感受震撼心灵的文字之美。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更深地理解了小学语文老师的那句话:“字就是人的第二张脸皮”。是的,对一个人来说,字如其人;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文字就是文化的血脉之根。

  《我们的文字》不仅是一部了解文字故事的阅读指南,更是一部了解我国文化血脉之根的微型百科全书。汉字是有温度的,更是有温情的。虽然文字的书写是以平面、直线的形式呈现,但认字、写字的过程中蕴藏着不同空间层次的趣味,那便是联想的思维空间和它背后丰富的汉文化。

  当下,我们的文字正在遭遇危机。科技让我们的文字书写进入了键盘时代、语音时代、意识时代,“提笔忘字”正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普遍尴尬。文化的交流、激荡,文字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娱乐”游戏,珍惜我们语言的自发自觉意识正在不断被销噬。教育的异化,汉字的教学已浅薄得只剩下认识字体、记诵发音,把对一个很难字的正确书写作为了应试教育的胜利,而不是将其作为文字传承的象征,忽略了汉字本身的构成与演变,我们又怎能领略到文化的深度与厚度。文字是我们的文化血脉之根,我们理应像保卫黄河一样,来保卫我们的文字。

  如果爱我们的民族,就要爱我们民族的语言。正是这一朴素的信念,才铸就了“语言学的奇迹”——希伯来语被恢复了、发展了,才有了犹太文化复兴、有了犹太复国主义、有了今天的以色列。今天的犹太人,没有人会忘记本·耶胡达,正是他以唤醒古老的希伯来语为使命,第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希伯来语,禁止妻子讲外语,孩子一出生就教他讲希伯来语,创办希伯来文报纸,建立希伯来语协会,编辑希伯来语词典……让已经消亡了2000年的希伯来语复活了,连结了犹太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他们凝聚为一体。

  我们的文字,让我们拥有了共同的记忆,共同的价值。56个民族,30种左右的文字,共同组成了中国的文字大家庭,更是见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活化石”。文字,传承着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文字。《我们的文字》第八章,专门列举了“与文字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及部分省级非遗项目”。可是,现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才47项,代表性传承人只有88位,其中9位已经仙逝;省级非遗项目只有15项,代表性传承人只有39位,其中1位已经仙逝。他们是在为保护我们的文化血脉之根努力,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加入他们的行列,让他们不再孤单。

  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我们的文字,都记载了我们的文化,蕴含着我们的根。文字是穿越时空的文化符号,只有对文字有感觉,才能对文化有感觉。文字是我们的,我们书写着怎样的文字,怎样的文字也在塑造着怎样的我们。编者说,《我们的文字》“不是一本文字学的专业书籍,仅仅是一些对自己国家的文字有着深深热爱的、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给自己所挚爱的文字写的一封情书”。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读读这封“情书”,并爱上她、珍惜她、呵护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产业观察·集团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专业出版
   第05版:专业出版
   第06版:世界出版
   第07版:世界出版
   第08版:新媒体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文化
   第11版:童书·财经
   第12版:社科
   第13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4版:一线实战
   第15版:本期关注
   第16版:行情报告
   第17版:中国编客
   第18版:特别策划
   第19版:专栏·视界
   第20版:牛编做出版
   第21版:文创中国周报
   第22版:创意城镇
   第23版:市场
   第24版:海外
我国居民生活用能城乡差异较大
放弃,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编辑荐书
我们的文化血脉之根
西学东渐的文化自觉书写
《归善斋〈尚书〉二典章句集解》:探寻先贤治国智慧和经验
中国图书商报社科12我们的文化血脉之根 2015-02-13 2 2015年0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