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问毛继鸿:方所的信心来源于什么地方?
  □采访者:邹昱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受访者:毛继鸿(例外、方所、YNOT创始人)

  让我们回到3年前。

  2011年,广州方所开业迎宾后,记者曾做过一次实地参观采访,与当时许多去过方所的书业人士一样,记者也认为方所只是一个特例,难以复制。3年后,2015年1月28日,第二家方所在成都开业,面积是广州店的2倍。而广州方所也用3年时间交出一份答卷——两年时间达到了收支平衡,目前“略有盈利”。现在,广州方所每月图书销量已远超开业初期预计的150万元,占书店总销售额的35%~40%。1月29日晚上8点,记者在成都方所看见读者人流涌动,正在举行的“朱哲琴:天工开物:‘看见’民间手工诗意之美讲座”现场挤满了听众。当方所开始“复制”自己时,记者不禁要问,方所的信心来源于什么地方呢?

  □大家都知道实体书店不好做,你为何还愿意投资书店?

  ■仅凭数字报表的赢亏来决定书店投资,是需要勇气的。而且,你要做文化,却没有对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要做好是比较难的。现在有很多人借着文化名义来实现商业目的,不真诚。文化事业的核心来自于你是不是热爱文化,是否很有激情。我们常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碰到很多现实问题时,有可能丢失文化理想的初衷和抱负。我的信心来源于:我从来都相信公众对文化的追求和热爱。

  □你认为广州方所能运营盈利原因是什么?方便透露成都方所投资成本吗?

  ■你一直在问我数字!很多都告诉我们实体书店不行,你们为什么还要开?其实我们团队真正做决策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想象。在我看来,一个城市需要文化空间,需要一个可以感动人的空间、一个温暖的空间——这种需求跟我们是有时代关系的。我们现在处于互联网时代,每天面对的是冷冰冰的电脑、手机。在这种环境下,我希望人与人能够交往、邂逅、相遇,这件事情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也非常珍贵。我希望能把这件邂逅与交往留在实体空间之中。我们就好像某一个村前面的一棵老槐树,槐树下可能就是这个村里所有文化、信息、知识或人情的发生地。目前在中国城市里已很难看到一个很好的聚集人的地方,很难让所有人在这里相遇。

  当然作为一个从事文化事业的民营企业,我也有一个愿望:希望方所能够给中国城市化进程增加一个公共空间——能给城市的小孩、老人,那些热爱知识、文化、艺术的人一个空间,让人可以在方所获取更多信息、知识或见面。广州方所就是很好的证明,我们对广州方所下了很大力气,3年间举办了200多场文化活动,组织了30多场展览。2014年下半年,我们尝试更多的现场互动,包括儿童互动、音乐互动、舞台剧和现代舞的互动等多元素艺术活动。现在,广州方所在非假日时间每天有三四千人流量,节假日则达到七八千人。而从成都店试运营看,非假期也有七八千人流,节假日最多时能达到1.5~2万之间。我估算这个店人流量将有一天会超过2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产业观察·集团
   第03版:分销视野
   第04版:专业出版
   第05版:专业出版
   第06版:世界出版
   第07版:世界出版
   第08版:新媒体
   第09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0版:文化
   第11版:童书·财经
   第12版:社科
   第13版:中国出版营销周报
   第14版:一线实战
   第15版:本期关注
   第16版:行情报告
   第17版:中国编客
   第18版:特别策划
   第19版:专栏·视界
   第20版:牛编做出版
   第21版:文创中国周报
   第22版:创意城镇
   第23版:市场
   第24版:海外
“大文化”重塑图书经营生态
提问毛继鸿:方所的信心来源于什么地方?
限时折扣有诀窍冷节日出热效果
重点导读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出版营销周报13提问毛继鸿:方所的信心来源于什么地方? 2015-02-13 2 2015年02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