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双
2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在开年之初,经过长久酝酿后,新型城镇化进程迎来重大突破。业内相关人士指出,方案的发布意味着新型城镇化正式进入实质性落实阶段。
谈到新型城镇化,大家并不陌生。新型城镇化的“新”是要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文化氛围、完善公共服务等为中心,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这样的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暴露出的问题的查漏补缺,更是一种升级改造。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作为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个性定位的创意城镇发展,值得关注。“启蒙远未结束,实操持续饥渴,顶层设计方兴未艾。”对于目前我国创意城镇发展的现状,北京秦朗德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主任王岸柳如是说。政策不断出台,地区政府也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创意城镇发展铺路。同时,当地对创意城镇发展的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但说一千道一万,再多的政策再多的支持,无法落地或没有寻找到适合当地特色的方式,都是空谈。因此,创意城镇建设从实际操作层面仍处于饥渴阶段。如何设计?怎么落地?从哪里入手?这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
转变观念,突出“人”
创意城镇发展的过程,是由“土地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的过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所谓“人的城镇化”,就是要让人在城镇中更好地生产和生活。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的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倡导“创新、和谐、公平、自由”,形成良好的人本氛围,使城镇具有人情味,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二是这里的“人”泛指所有人,包括过去的“城里人”、新进入城市里的人,以及依然在农村生活的人,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能为了城市的扩容,付出太过。
王岸柳以康定为例,指出在康定的规划设计中,突破《康定情歌》的产业链,从康定情歌的品牌到“康定情”的品牌,用“康定情”统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了“九九归一”的整体设计,同时把全部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容纳其中。
此外,范周谈到,不能忽略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10年,80、90后将成为社会的绝对主体。互联网影响下的城镇化主体的转化,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
借力科技,实现特色下的超越和继承
好的创意文化要善于运用当地的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加工创作,而不是照搬照套别人的模式。在创意城镇的开发中,对当地文化历史的挖掘、整理和继承,也不能仅停留在简单复制的原始状态中,要用现代眼光,经提炼、深化、加工后超越性继承,既要保护文化遗产,又要发掘它的市场价值。因此,创意文化要结合当地特色,更要提炼后的超越性继承。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慈城镇与人文资源结合,提升古镇的品牌。同时,将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文化创意方式变成影视、文学等旅游文化产品,并对“慈文化”进行传播,进一步延伸古镇内涵。(下转第23版) (上接第21版)
“以创意和科技驱动为主的内涵式发展是关键。”谈到创意城镇的发展,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季指出,其认为要打造文化产业个性和差异化定位,把文化、创意、科技、产业四位一体作为项目发展关键。范周认为,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发展逆向城镇化新经济。这些新常态下产生的新经济结构的调整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越来越成熟。同时,这种新经济结构也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乡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深圳的大芬村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大芬村通过对油画的复制成为了国际闻名的油画村,整个村庄形成了一条专业的油画产业的产业链。
把自己“嫁”出去
创意城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快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大的、有体量的经济体,以“傍大款”的方式把自己给“嫁”了。在2月1日“元浦说文朋友圈·文创批判沙龙”上,王岸柳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吴锡俊同时谈到了这一观点。可以说,迅速找到资源和渠道,是创意城镇打开市场、走向市场的重要一环。吴锡俊认为,这个“大款”,可以是资源的整合者,也可以是大资本的拥有者。一方面,“大款”的已有知名度,便于向市场推广创意城镇中的产品和理念;另一方面,其资金支持和资源优势利于创意城镇的初期建设,成熟的渠道和理念可以为创意城镇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当然,“傍大款”的前提是要有好的创意,体现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的价值。
此外,在创意城镇的发展中,积极探索不同方式的融资渠道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将需要近8万元投入,大量的资金需求,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收入远远不够,合理解决城镇化融资问题,是保持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客观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