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底,尚8文化集团已在北京打造十个项目,如尚8国际广告园、尚8里新媒体园、尚8人文创意产业园、营8号国际文创基地、艺术8——中欧艺文之家、尚8设计家、尚8西城区设计园、尚8东区孵化园、尚8国际艺术区等城市地标型项目,同时还在天津原理工大学建起了尚8天津263产业园。总经营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服务500家国内外文创企业,经营规模300余亿元,上缴税收20亿元。
这些对尚8文化集团董事长薛运达来讲,其规化目标远没止步于此。按照他的计划,未来3~5年里,尚8文化集团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20个品牌园区,陆续投入30个亿进行项目拓展,达到200万平方米体量,服务于5000家文创企业,产值规模可达600亿元,上缴税收40亿元,形成中国城市核心区域,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创意者之家”。他希望能给产业园建设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样本。
O2O创意生态圈
2014年初,广州产业园折牌事件,将文化产业园空壳化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推动一场文化产业园经营模式的变革,在文化产业深度发展的今天,文化园区发展模式应当怎么样适应当下市场的需求呢?薛运达认为,不仅要传承经典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平台空间,更是承载和聚合创新驱动力、催化创意要素、发挥集约效能的舞台。而突破传统园区引驻企业、收取租金的1.0运营模式与构建文化园区公共服务系统的2.0模式其实已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了。2014年,尚8成为开始尝试“O2O创意生态圈”,即将互联网模式、文化内容与复合型园区相结合,引进优质企业中寻找“核裂变式”迸发的优质资源,形成投资伙伴关系的3.0模式。
尚8的产业园区3.0模式,简单说来是产业园区平台化运营模式;即以互联网模式整合文化内容,将园区各产业资源高度有效融合,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打造基于产业链发展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入驻企业之间相互协作,资源互补,打通产品产生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从优质企业中寻找项目资源,进行投资孵化,形成伙伴关系,共同发展。
目前来看,尚8试验初见成效。现在尚8已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市经信委“小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团市委“青年创业基地”,与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国家创新集群实验室,与英国视觉传播协会、中央美术学院等共同合作,试图将最鲜活的创意能量注入文化园区的发展。
通过创新的园区运营模式,以创新性强、专业程度高的软、硬件相结合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为从事文化创意行业的创业企业、团队和个人搭建孵化平台,同时利用孵化基金和多种投融资渠道投资文化企业,从硬件平台、软性服务、资金投资三个方面助推企业的成长,不断探索和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项目激活
产业园经营要打造出勃勃生机的文化生态圈。薛运达提醒说,只有园区项目多元化、多层次的高价值增长点,才是园区发展内在驱动、文化资源高效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融合共赢的根本。其于“用户思维、企业需求”的考虑,尚8围绕企业发展所需的场地、人才、技术、资本及市场资源,为其提供全方位项目服务,运用“众筹众包模式”激活园区内文化企业,不断改变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运营方之间的关系,达到加速聚合、产业裂变的效果。
几年来,尚8着力孵化投资了一系列文化企业及项目,如:收藏8古董家居、加86国际设计师产品概念店、设计家闪购网、北京摄影艺术展览馆等等,成为文化企业对接资本的纽带。同时,尚8注意到,创意与各个产业之间需要融合发展,只有通过创新、设计与品牌的力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尚8入股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期刊,建设“半月谈新媒体平台”,在非物质文化、工艺传承方面,尚8参与开发“北京礼物”。
参与保护多样建筑、尊重城市肌理、推动国际交流。与法国骑士勋章获得者、艺术哲学家克里斯汀·佳玥共同创办“艺术8”——中欧艺文之家,利用百年建筑“原中法大学”连通东西方文化,由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担任顾问,并得到罗斯柴尔德集团、爱马仕艺术基金会、老牛基金会的投资;法国电力、法国航空、老佛爷等国际企业多次支持艺术家驻地创作计划;现已举办几百场文化艺术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通过多种项目运作,一方面发挥了社区化的公共文化艺术教育职能,另一方面,也是产业园区在文化、艺术、创意、科技等领域间的融合式发展探索的新尝试。让文化创意走入百姓生活的同时,增强了园区活力,提升了文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015年,在继续深化产业服务内容的同时,薛运达认为,在巩固尚8文化集团良好的品牌基础上,借助新媒体力量以及三网融合的互联平台,着力提升尚8文化集团在国内其他省市的影响力与国际知名度。在产业融合方面,加大与金融、科技等相关行业的融合,联合其它行业园区共同搭建一个跨界创新综合平台,提升园区功能,活跃园区内外部的市场效应,打造园区线上、线下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