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盛典的定位是文化旅游方面的内容提供商,同时依托于文化和旅游的产品提供整个运营服务。到目前为止,每天在全国各地演出的山水盛典的作品已经有16台之多,如《印象·刘三姐》、少林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承德的《康熙大典》、西藏拉萨的《文成公主》、张家界的《天门狐仙》等。2015年还将新增5台。同时,山水盛典今年已经开始其上市计划。
如今的成功,源于最初的艰辛。山水盛典的第一个项目《印象·刘三姐》可谓面临双重困难,即资金和客户。《印象·刘三姐》于1998年开始准备,2003年正式演出第一场。这期间5年时间里最难的有两件事情,一个是寻找资金,一个是吸引观众。《印象·刘三姐》的投资是7000多万元,在1998年找到这么一大笔投资是非常难的。项目推出之后,当地的导游问:“这个演出有明星吗?有大腕吗?”实际上,演员都是从艺校毕业的学生和当地的渔民,没有明星和大腕。况且,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游客都没有形成看演出的文化消费习惯。
即使如此,《印象·刘三姐》已经成为文化旅游界的标杆。《印象·刘三姐》已经演出11年了,2014年的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净利润已经超过5000万元。这一个演出带给当地直接的收入每年达3亿元,并且还拉动了周边产业,如吃住行等。
着眼于此,很多地产商开始向文化和旅游转型。作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创意企业,如果没有地产、能源、矿业等资源的合作方提供资金的支持,很难做成大量、大型的演出。当然,在合作的过程中,演出的形态势必会受到地产等产业规律的要求。
因此,在文化产业化形成之前,将会出现一个产业文化化的过程。因为现在整个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公司一年收入超过几个亿或许都算是大公司了,但是以嘀嘀打车、美团网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超想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产业怎么才能与互联网进行对接,实现文化内容的价值最大化,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
华谊兄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从最开始上市的时候只有几个板块,发展到如今拥有九大业务板块,并且已经不再依赖于电影,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的互动,还完成了30多亿元的融资。现在,华谊落地的三大业务板块分别为实景娱乐、影视娱乐、互联网娱乐,这三个板块共同形成的是品牌价值的不断增加和品牌授权收入的直接增加。华谊兄弟在文化和资本之间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其产业价值链随着行业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实际上,山水盛典也一直被资本所追逐。但是,资本一定要跟着文化的规律走,如果单纯追求投资回报,企业就变形了。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在和市场、资本进行对接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这方面的规则和体系,否则任凭艺术家天马行空,不尊重市场规律、不尊重制作和行业的发展规律,那么做的只是一个项目,而不是一个企业。
目前,内容提供仍是山水盛典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做这么多项目的同时,山水其实也和更多的5A级景区建立了联系,现在已经不是单纯演出,有时也会直接参与到景区的策划和创意设计中。比如在山东曲阜的一个与佛教有关的演出项目,耗时4年半,投资40多亿元,山水盛典从策划、创意设计,到制作、运营,全面参与。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把创意放进计划之外,也要和现在流行的智慧旅游结合起来,还必须和现代营销方法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将所拥有文化平台和新兴行业进行对接,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