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版企业而言,技术平台项目的搭建抑或数字出版的转型,更多地需要一种意识上的转变。一些出版企业现在所取得的数字出版收益,大多来自于内容资源的授权,但是这样的盈利模式量级有限,缺乏持续性。在这一背景下,将平台项目打造成“商务性平台”,提供形专业的信息服务,成为了不少出版企业探索的重点。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运作颇具代表性,早在2001年,其数字出版部门就以北京中献拓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独立运作,当年就建立了第一条OCR数据加工生产线,随后通过自主研发,逐步形成了科技文献、古籍文献、图书和期刊数字化处理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先后完成了“中国多语种外宣图书数据库”、“国外专利文献数字化加工与处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图书数字化”等众多项目。
以该社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搜索服务平台”为例,其是在数字内容管理的基础上,基于对内容资源的专业分析和深度挖掘,全面整合了包括图书、期刊等出版资源,以及法院判例、复审案例、案例评析、法律法规、标准等知识产权法律性资源和新闻类信息,采用专业知识产权分类体系以及先进的全文检索技术,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友好的一站式检索和知识关联性浏览。
除自主研发,科学出版社在技术平台建设工作中还创新思路,通过更多的外部合作来加大技术整合的力度,加快平台的建设速度。2012年年底,其收购了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迈出了科学出版社数字出版战略布局的第一步。该社还将通过加大技术整合力度,加快数字科学工程建设,争取在未来3~5年时间,逐步实现整合产业链的目标。
科学出版社的“数字科学”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科技知识服务平台、ERP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三个平台建设,其中科技知识服务平台是整个工程的基础与重心。目标是把科学出版社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科技内容集成机构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数字科学”工程的实施对于提升科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的案例还有许多,譬如人民交通出版社正在申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的新媒体联合重点实验室(基于场景应用的人机交互技术研发方向),先后与北京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北京华蓝盾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达成产学研联合框架协议。2014年下半年,还将加大数字产品销售渠道建设,逐步实现从数字产品开发到数字产品销售、交通知识信息服务转型。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现在平台项目的开展如火如荼,但依然存在不少的瓶颈。特别是商务性平台的定位,不同于公益性平台或自用性平台,因此需要广泛开展商务合作。商务运作不好,直接会带来资金方面的困境。仅就目前许多出版企业的现状及数字出版中心的人员配置来看,这一块工作还会有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