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是人类物质消费丰裕、匮乏感也最强烈的时代,《匮乏经济学》(远流出版)由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森迪尔·穆兰纳珊与普林斯顿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埃尔达·夏菲尔联手创作,结合认知心理学与近来新兴的行为经济学理论,研究个人及团体形成经济决策的背后原因。人的生产力与消费力不断受到剥削,时间和金钱总是不够用,匮乏不仅是一种现象,久而久之,也会改变心理机制,使人进入“匮乏模式”,并以错误的方式响应,陷入恶性循环。
有3本新书针对社会、文化观察层面深入研究的新作,一本是探究“观光”对国家究竟是毒药、还是灵药的《旅行的异义:一趟揭开旅游暗黑真相的环球之旅》(八旗文化)。观光目前已是规模仅次于石油和金融的世界第三大产业。曾任《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特派记者的伊丽莎白·贝克走访世界10国,足迹遍布四大洲,以丰富且颇具趣味性的深度报导,从社会公义、生态问题、文化侵略、经济流动等角度,呈现出你我过去未曾深思的,关于观光的真实样貌。另一本则关注底层生活不忍目睹的现实面貌,《雨季的孩子:来自亚洲底层的苦难印记》(木马文化)由作者大卫·希门内斯以长达15年的亲身观察,讲述在亚洲被遗忘的角落,处在社会底层、声音不被所闻的不同孩子的故事,反映了亚洲不同的面貌及悲哀,也看见了人性面对苦难的尊严与勇气。该书曾获2008年西班牙最佳旅游文学奖。
《眠月之山:一位纽西兰父亲在台湾的寻子奇缘》(远流出版)则透过一趟旅程,来见证台湾最美人情。1998年底,为了寻找在台登山失踪的儿子鲁本,完全听不懂国语、台语的新西兰人费尔,身上挂着贴有儿子大头照的告示牌,独自漂泊于阿里山区。他前后六次千里来台寻子,均无功而返。如今哀伤沉淀,他把当年寻找儿子的痛苦、绝望、希望和原住民带他观看的生灵世界,一一化为文字。透过费尔眼中的台湾,搭配珍贵照片与手绘图,读者得以一窥这位父亲最坦诚的告白,读来令人动容。
以质朴、动人的种树故事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的《种树的男人》(果力文化),是法国最伟大的乡土自然文学大师、农民诗人让·纪沃诺1954年写成的经典作品。书中描写一位牧羊人以持续一生坚持做的事──种树,让一片荒漠之地变为流着牛奶与蜜的迦南地。这本经典作品持续引领国际间的种树、护树和生态保护行动。此次推出新版邀请知名译者邱瑞銮进行全新法文译着,还特别收录国际知名木刻画大师米歇尔·麦柯迪原作版画,并为读者引介台湾各领域的爱树行动。
有两本励志类图书从不同层面告诉读者要如何创造自己的人生。《GetLucky!助你好运:九个心理习惯,让你用小改变创造大运气》(天下文化)中,畅销作家刘轩告诉读者,幸运来自于机会,机会则来自于人,幸运并非可遇不可求,而是随遇待求。刘轩在书中提出只要掌握九个心理好习惯,如以正念回到当下、用减法为生活调频、广泛涉猎、深入观察、以利他的心态交友等,就能由内向外、由外到内整顿自己的思考,看见、发现、创造、连结身边的各种机会和贵人,创造属于自己的幸运和幸福!
另一本则是由获颁美国最佳教师的戴维·曼娜斯所写的《教室外的最后一堂课》(平安文化)。在2006年感恩节前夕,戴维突然被医生宣告罹患脑癌,戴维决定用剩余的生命去拜访曾经教过的学生们,与他们分享彼此生命中的“优先清单”,思考人生在世真正重要的事。“学生们给我上了最了不起的课,让我知道教书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是用心感受到什么。”这一场关于生命课题的追寻之旅,受到全球读者的好评,即将改编拍成电影,相信还将感动更多的人!
在文学类独领风骚的则是布克奖史上最年轻得主的得奖作品《发光体》(联经出版),在这部维多利亚式的奇情小说中,雨夜中一场神秘聚会,一个意外的闯入者,分属黄道十二星座的十二个男子,交织出一场错综复杂的命运大戏。结盟与背叛、秘密与谎言、幸运与不幸,令人发指的罪行、近乎荒谬的痴恋,宛如迷雾,却又如星空隐然有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棋局中,最后的真相即将浮现。
(台湾诚品书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