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书评·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赋与创造
《松鼠拜年》小河丁丁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1月版/18.00元
  ○邹抒阳

  一开始,我没有发觉自己在读一篇童话。

  故事里的男孩颇有些无奈地带回了一张粗糙的松木小板凳,然后借了把刨子,打算把凳子面刨刨光。其实这个情节已经挺特别了,我家从来没有松木凳子,只有光滑的塑料凳子。然而更有趣的还在后头——凳面上圆圆的节疤掉了出来,露出一个小小的洞,那个洞开始说话:“这是我的嘴巴!”这句话就像是一个路标,让我突然意识到,从现在开始踏进了童话的奇妙领地。

  然而,文中男孩的父母却一点儿也不惊奇,他们随随便便就搭起小板凳的话茬:“板凳是用来坐的,要嘴巴做什么?”——好像在他们的生活中,板凳说话是一件极其正常、普通的事。他们和男孩一样,从小就生活在童话的世界中。在许多童话里,父母被塑造成了严肃、呆板、不通情理的角色,能进入奇幻世界的只有孩子,父母早已失去了资格,甚至成为孩子的对立面。但是,小河丁丁的《松鼠拜年》所构筑的童话世界足够大,大到包容一切人物、天地万物,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人物、事物按照童话的规律运行。

  我一直认为,写童话需要天赋,可一直无法对这种天赋加以形容、定义。直到读了《松鼠拜年》才意识到,有一种童话的写作天赋,就是作家有着纯粹的童话的灵魂,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用童话的眼光、思维去观察、思考万事万物。把这样的灵魂定义为“童话的”可能过于标签化,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对世界的纯真的理解。唯其如此,才有可能构筑起一个囊括寰宇又细致如微的童话世界;唯其如此,当你在这个世界中倘佯时,才会觉得一切亦真亦幻。这是小河丁丁为读者奉献的最独特的阅读体验。

  如何写出具有民族性的童话,是学者、作家一直在探讨而没有定论的话题。《松鼠拜年》虽然它没有点明地点,甚至通篇也没有一个人名,但你一看到开头那淳朴的父子俩、既狡黠又憨厚的竹木店老板,就知道这是在中国南部的山村,浓浓的乡土的味道是化不开的。

  更值得探究的是《松鼠拜年》的主题。从表面上看,它讲的就是环保,不要砍树。更深一层,它讲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再深一层,它讲的是万物有灵。在这篇作品中,松树、松树做的板凳、松鼠是有灵性的,而每个人物,包括那个砍掉松树做家具的竹木店老板,也拥有的一点即透的悟性。

  万物有灵论,是17世纪欧洲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正式提出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灵魂。但其实,这一理论的发源并不在17世纪,也不在欧洲,而是在世界上所有人类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相对于自然界如此渺小无力,对周遭的一切都怀着畏惧与感念。直到今天,万物有灵论还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宗教仪式、图腾崇拜与民间禁忌之中。这种发源于原始时代情感仍深埋在每个现代人的灵魂深处。如今,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日渐成为我们困扰并讨论的焦点。“万物有灵”无疑是一种对人性的唤起,是一个民族而又世界性的话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大众出版
   第03版:教育出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业出版
   第06版:书业O2O
   第07版:民营与网销市场
   第08版:60年·20年
   第09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0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1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2版:商报·东方数据
   第13版:中国阅读周报
   第14版:非小说
   第15版:书评·综合
   第16版:书评·综合
打开孩子学作文的动力之门
从浩繁的历史中聆听中国戏曲的回音
上海人美社再推新版连环画“三国演义”
《米小圈上学记》与童年对话
开拓创新公共项目代理人激励研究范式
与自然作伴,拥抱每一刻的精彩
天赋与创造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综合16天赋与创造 2015-02-27 2 2015年02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