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谈论些什么?走过博物馆阔大的墙面一幅又一幅画作时你的脑海中呈现着什么?你只是一年中偶尔去那么两次博物馆,只是偶然会从商场或书店的某个角度被放进视线几件艺术品,你以为艺术这件事情与你的关系并不那么大。可是,艺术真的与我们的关系不那么大吗,艺术真的只是被束之高阁的谈论品吗,《艺术的疗效》告诉我们,应该从艺术中获得治疗,艺术让生活更美好。
为什么有些人在一幅画前驻足几小时仍意犹未尽,有些人十来分钟就可以走完一个展览。这个差异在哪里?看得懂与看不懂?这的确是一个原因,或者有一种更直观的说法——艺术是否打动观者:无论是内容上、氛围上或技术上,整个作品是不是有那么一个点打动了观者。艺术没有唯一性,观赏也没有唯一性,每个观者的关心角度都不一样,每个人的感动点也不一样,但只要有个点吻合了,你就会在它面前站得久一点。
艺术一方面照见自我,另一方面解答疑问,这个解答并不是它直接给予的,而是引导走向解答。处于感情困扰的人看到伊芙·阿诺德的《在莫斯科的离婚》也许会被触动。他或许会从这张照片上夫妻相背的位置关系和表情中看到自己和爱人的影像,或许会开始思考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与爱人没有了交流的主动,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角落,也许就是在这对离婚的夫妻面前,好好梳理下自己和爱人的问题所在,也许在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发现,他和爱人可以好起来。
艺术为什么会让生活更美好?因为它把我们本来的生活带给了我们,因为它带来了另一个世界。艺术促进了独立的思考,这种思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不断地去完善自我。
《艺术的疗效》中,作者竟然从爱德华·马奈的《一把芦笋》中看到了“持久爱情的教益”,我并没有这种智慧,但这把芦笋确实让我突然想念新鲜的芦笋的甘甜。于是我想明天是不是可以来一份?——想到这里都会觉得好愉快。我们会忽略办公室明快的几何形构成,会忘记墙角的绿色植物,甚至对街道盛开的繁花视而不见,可是艺术会关注到他们,我们在一点一滴的被提醒中更多地关注到原本存在生活中的美。
艺术家以敏锐的眼睛捕捉到生活中的每一点美并提醒我们我们一直生活在美的世界中,甚至将这个平凡的世界带入艺术中从而进入更深刻的思考。
艺术给生活以提示,我们从艺术中平衡并得到成长。在《艺术的疗效》的作者来说,艺术家应该充分考虑观众的“治疗”来进行艺术创作,这确实是一种方式,可是为“治疗”毕竟只是艺术的一小部分,艺术之所以能作为“治疗”,正是由于它的不被束缚和丰富性,它的不被束缚和丰富性让广众总能从宽广的艺术领域里找到自己的心心相惜从而得到“治疗”。艺术不应为艺术,它之所以能成为治疗的途径,正是因为它不应该成为艺术而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与缝隙。我们从艺术中所接受或摒弃的审美,同样会呈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举手投足的动作之间。如果你仍然无法亲近艺术,或许可以从《艺术的疗效》开始,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把艺术解读成了一种心灵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