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每个人心中的一块净土,我们时不时会怀念、感慨,那些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甚至留有遗憾的画面。《访问童年》是作家殷健灵在大量调研采访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作品——通过再现受访者对童年重要事件的回忆,阐释出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一生的深刻影响和作者对于他们经历的理解。作品中受访者的出生年份从1922~2005年,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他们的童年故事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百年的时代变迁,但让我感触良多的不是宏观的时代命运,而是不同时代和地域里孩子的心灵和感情。
书中每篇故事后面都附有一个独立模块“写在边上”,用于记录采访情景与作者对他人童年的感悟。每篇故事都有一个关键词,孤独、叛逆、顺从、记忆、命运、希望、残忍、遗憾、痛苦、挣扎、幸运、仪式、拼搏、理想……
我印象较深的一个故事,是生于1922年的秦涵坤先生的童年。他的童年关键词是“孤独”——他虽是庶子,但父亲对他极好,父子间只有一次闹了不愉快:父亲认为儿子已具备阅读能力,所以出差回来给他带了小说,可是他喜欢连环画,两人沟通不当产生矛盾,但父亲并未过于生气,只说了句“棒头出孝子”。幼年时,秦家的家境较好,所以秦涵坤的童年一开始过得无忧无虑。但11岁那年,父亲患了肺结核,他为之极度难过,母亲又被族里长辈排挤,而后实在忍受不住改了嫁。虽然正室太太对他不错,但自从母亲离开,他上了寄宿制学校,自己独立生活。再后来,战争爆发了,全家逃难,有整整一个礼拜在湖上漂着,等再回到家,已被洗劫一空。17岁那年,他前往上海求学。记得我看这个故事是在一个夜晚,看到这样如天堂到地狱般的坎坷童年,我瞬间泪崩——而这样的童年经历也让秦先生变得淡泊名利、旷远超达。
还有一篇励志的故事是沈金珍的童年。她幼年家境贫困,靠借钱、当东西维持生计。她10多岁时,父亲患癌去世,仅隔6个月,母亲也去世了。她和兄弟姊妹成了孤儿,后来她挑起家里的担子,从未向别人借过钱。她感慨在父母去世后她看到了不同的两个世界,一个美好善良,一个冷漠势利。但后者的磨练让她变得越来越坚强。可以说,童年虽给她造成了一些心灵伤害,也催着她坚强长大。
窃以为,访问童年,也是访问一个人的精神故乡,人的一生本质上是迈向生命的原点,而生命的原点则是思想精神的凝练;访问童年,更是对于读者的诉说——希望读者看了该书,也能访问童年,回忆自己的童年,并思考童年对于人生的价值和现在的领悟。换言之,阅读该书,就是横跨时空,去全面深入各行各业大众的童年生活,引发共鸣,通向内心和自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