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周喜俊的最新长篇小说《我的幸福谁当家》2018年底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作为一直关注周喜俊文学创作的副刊编辑,我深知这部作品诞生的不易。周喜俊是一名成熟的作家,她在已经写出7万字初稿的情况下,不惜推倒重新创作,从头开始完成了这部作品。在该书中,周喜俊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的节点上回望历史,回眸农村,塑造了以田水生为首的三代农民的群像。这群农民里,上一代人延续着传统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田水生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契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下一代人已不是纯粹的农民,他们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喝过洋墨水,回到农村反哺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开拓者。
从《当家的女人》《当家的男人》到《我的幸福谁当家》,周喜俊对“当家”一词是满怀深情的。周喜俊初中毕业后,在农村劳动10年,期间不忘坚持文学创作。后来作为基层文学爱好者里的佼佼者被调入县文化馆,走上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本人就是通过不懈努力扭转命运,自己当家做主的典范。
《我的幸福谁当家》书名中的“当家”没有具体的人物指向,而是一个笼统模糊的感觉——“幸福”。看完全书,我才明白周喜俊不是把“当家”的重担寄托在某个典型人物身上,而是“为了我们的幸福如何来当家”。她提出了许多问题,设置了重重障碍和磨难,她把有情人分开,她让改革先锋背井离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天”是什么?是绿水青山,是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不是一个人的“大任”,是一群人几代人代代人要做的事。所以田水生播下了绿色的种子,他的孩子上了大学又去美国读了博士后,毅然决然回到农村,让绿色的种子变成参天大树。
这是该书写作格局更宽广的体现,也是周喜俊为什么要推翻重写的原因。动笔之后,这部长篇迟迟未能完成,周喜俊是成熟的作家,她不允许自己重复自己。后来她实地踏遍中国从南到北的新农村,心中豁然开朗:所有富裕的农村都有一个共性——没有一个农民的孩子外出务工,甚至那些上了大学的孩子放弃城市工作,揣着知识怀着梦想又回到农村。这让周喜俊灵感迸发,脑中构建起完美的蓝图——绿水青山,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王家峪、黄家峪成了名符其实的金山峪。有了灵感,找准了方向,即便是重新动笔,周喜俊也在一年之内完成初稿,诠释了“为了我们的幸福如何来当家”的真谛。
该书的语言通俗、生动,周喜俊擅长使用农谚、俗语,“墙上画饼充不了机,泥捏的饺子上不了席”等俗语在农民们的日常对话中比比皆是,既接地气,又加强了人物性格的塑造。这正是周喜俊独到的地方,她写大学教授,意味隽永,笔尖都透着艺术的气息;她写农民,用的是最贴近农民表达方式的语言和节奏,这也得益于其深厚的生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