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创作对生命创伤有意无意的回避造成了两个现象:一是成人眼里的儿童阅读材料局限于特定范围;二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方向难以朝多元化发展。生命中的创伤难道真的是儿童文学读者的“不能承受之重”?事实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体验到种种精神上的乃至身体上的挫败、无奈,甚至经历死亡,儿童文学自然也应将这些问题纳入创作视野。从意大利引进的《终点线》为中国的读者与创作者提供了参考。
《终点线》是意大利作家宝尔·扎诺内尔的作品,聚焦青少年在成长中遭遇的苦难与烦恼,讲述了莱昂与薇奥拉两个少年的坎坷青春。莱昂在学校的成绩不太理想,却是一名足球天赋极高的特长生,他期待有一天能够被球探挖掘到大学里。然而,他输掉了一场重要球赛,在骑车回家的路上又发生了意外,以致双腿失去了活动能力。一个拥有光明前途的少年,他所怀揣的足球梦在轮椅上破灭了……薇奥拉品学兼优,还是全国跨栏比赛冠军,遗憾的是薇奥拉有个破碎的家庭,她的母亲抽烟酗酒,薇奥拉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小说起始部分的双线结构,分别交代了两人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状态。莱昂发生意外后,两条叙事线开始交汇于一体,这也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此后,两人从点头之交变成了人生友伴,不光是在竞技比赛中互相鼓励,同时也在人生的跑道上互相关心。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题目“终点线”充满象征意味。一方面,“终点线”既是薇奥拉在跨栏比赛中赢得冠军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成长中的少年克服种种来自外在的、内在的障碍,最终“化蛹为蝶”,超越自我。莱昂与薇奥拉参加的不只是体育竞赛,同时也是在人生道路上奔跑。莱昂与薇奥拉所跨过的不只是栏架,同时也是人生路上的挫折。另一方面,小说还体现了青少年的情感需求。自儿童期开始,人就处于人际社会中。“我”的存在在于“他者”的对照。正因如此,我们需要“他者”——需要朋友的扶持,需要亲人的关心。“终点线”周围的人群,恰恰是为我们加油助威,提供成长力量的“他者”——帮助自身确立自我主体性的朋友、亲人。可见,宝尔·扎诺内尔对儿童成长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阅读《终点线》的过程中,我脑海中时常浮现作家史铁生的身影。宝尔·扎诺内尔笔下的少年与史铁生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但少年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更让人侧目。史铁生能够以极为自由的笔调处理自己的所见所感,但儿童文学作家处理这类“生命之重”的文学题材时,往往比成人文学作家有更多顾虑,因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儿童的年龄特征、精神特征及审美接受特征。《终点线》直面儿童成长的烦恼与困境,给予了接受群体更为深刻独特的阅读体验,也为创作群体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思路。
《终点线》告诉人们,“沉重”的生命主题不是成人文学的专属,儿童文学同样应该关注“生命之重”。“化蛹为蝶”正是最绚烂的成长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