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科学进步

  人民教育出版社不仅是我国中小学教材出版重镇,也是教育图书出版基地。除了各个中小学学科编辑室都有出版本学科教育学术图书任务外,人教社从1950年建社开始就设立了教育编辑室,专门负责教育理论图书和高师教材的研究开发和编辑出版。建社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教社更加重视教育理论图书和高师教材出版工作,实行精品导向的品牌战略,逐步形成了以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为龙头的、比较完善的出版体系,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图书和高师教育心理学科教材的出版基地,在教育图书出版上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科学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图书出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年来,一大批教育图书屡获国家级大奖,如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中国图书奖等各种奖项。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中,全国共有10种教育学科高师教材(不含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获奖,人教社出版的4种高等教育教材榜上有名。其中,人教版《教育学》(第七版)荣获一等奖。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研的《实用美术基础(图形创意)》《实用美术基础(三大构成)》等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专业课教材获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二等奖。

  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人教社建立以来,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坚持党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坚持编研一体、学术立社的优良传统,从教材编写、出版到使用服务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了高质量教材的出版。严把教材政治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建设的各项要求,将正确的价值导向融入教材内容。严把教材质量关。“教材无小事”,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人教社建立了一套严密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如集体句读,三审三校基础上多审多校,内审外审相结合,层层质检把关,逢改必审等,多管齐下保证教材质量。建设一流教材编研出版专业队伍。人教社编写教材在人员组建方面遵循“三结合”原则,即学科专家、专业编辑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三结合”,这是编好教材的人才保证。制定周密的科研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努力培养学科教材编写领军人物,为青年编辑的快速全面成长搭建平台。汇集全国教材编研专家,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研究,引领教材编写理论研究。设立社内研究专题,解决教材编写实践难题。在全国设立多个教材实验区,在新教材投入使用前,开展教材试教试用,在教材投入使用后,开展教材回访,系统搜集各方意见,通过教材修订等方式,不断提升教材质量。

  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中,共有10种教育学科教材获奖。其中,人教社出版的4种教育学科教材榜上有名(均由教育理论室编辑)。

  《教育学(第七版)》

  该书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王道俊、郭文安教授联袂主编,是唯一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的高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而且是全国唯一持续畅销40多年的教育学教材。曾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新中国“70年70部优秀图书”等众多奖项。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这部教材已累计发行逾800万册,在我国自编的教育学教材中,印数最多、发行量最大,创造了教育学教材史上的一大奇迹。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思想先导。主体教育思想是这部教材的活的“灵魂”,并在每个时期的教育学教材更新中,得到越来越深入的贯彻和体现。

  定位高远。在科学地把握教育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教育的思想理论中诸种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用历史的、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来正确地认识和梳理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的观点,并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底蕴丰实。该教材反映了历代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智慧和大趋势,具有作为教育基础理论应保持的相对稳定的可靠性。

  与时俱进。该教材每次的修订,都积极更新理念和资料,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新需求,将先进的、极富时代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纳入到教材的编写中,尽力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精粹和教育改革的时代气息。

  《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

  该书由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吴式颖、李明德教授主编,自出版以来,成为全国各大高等院校教育学专业各类学生广泛采用的一部教材,已累计发行近70万册,成为教育史学科教材建设的一面旗帜,曾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为方向,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以教育教学实践为旨归,在多方搜集的大量具有价值的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对外国教育历史的发展轨迹、教育实践、教育思想等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论述。全书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透过纷繁复杂的史料,清晰地呈现出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走向,充分展现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脉络与趋势,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科学性、学术性与创新性。每一章前均设有内容提要,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阅读,每章后附有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详细到页码的阅读参考书目,具有鲜明的引导性、可读性和适用性。

  《教育学原理(第三版)》

  该书由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胡德海教授撰著,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曾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教育图书奖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等众多奖项。这部教材立论新颖,逻辑严密,体系宏大完整而独特,总结、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对教育和教育学从基本概念到整个体系及其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通过对教育实践和教育史实的分析判断,总结分析教育学发展的经验、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正确把握现代教育学的发展方向,为广大研究生廓清理论思考的迷雾,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该书还可供高等院校教育学本科生和中高级教育管理干部学习时选用。

  《小学数学教学论(第四版)》

  该书由我国著名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专家马云鹏教授主编,是小学教育专业权威性较高、使用量较大的教材,为提高师范生素养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并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基础性。它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回顾整理了国内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阐述了作者对于数学课程教材发展的基本观点,为学生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问题奠定了基础。

  时代性。它紧密结合当前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时代发展特征,将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融入教材之中,反映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研究案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为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用性。它用大量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主要问题的目标、内容分析,教材特点分析和教学方法实例,内容翔实、方法具体、案例恰当。

  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研的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专业课教材《实用美术基础(图形创意)》《实用美术基础(三大构成)》,获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二等奖。

  《实用美术基础(图形创意)》《实用美术基础(三大构成)》

  《实用美术基础(图形创意)》《实用美术基础(三大构成)》等教材是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由人教社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织职教专家、学科专家、一线教师与教研员、专业编辑等组成编写团队,共同研究编写而成。

  教材坚持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企业文化等有机融入教材内容;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与职业成长规律;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同时辅以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对接相关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精选内容,细化标准,讲练结合,以练带讲,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对相关技能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使课堂所学直接对接职场所用,为未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一辈子,一本书——王道俊先生与《教育学》

  2017年6月22日,91岁高龄的王道俊先生不幸逝世。在悼念文字中,人教社这样介绍先生主编的《教育学》:“这本由王道俊先生领衔主编的《教育学》教材影响极广,迄今已经发行700多万册,创造了新中国教育学教材史上的一大奇迹,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典性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印数最多、发行最广、质量最优、影响最大。不同版本的《教育学》教材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奖、教材奖和科研成果奖,极大满足了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学的教学需要,促进了我国教育科学的普及和发展。作为该书的出版单位,人教社为这样的成绩感到自豪,为能与王道俊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家如此完美的合作而深感荣幸!”

  20世纪60年代初,王道俊先生承担了全国文科规划教材《教育学》中“教育的本质”与“我国教育的性质”两章的编写任务,这是《教育学》教材中最重要、具有奠基石与压舱石意义的重要章节。“文革”结束后不久,王道俊先生率先组织华中师范学院等五所院校的教育学教师编写新的《教育学》教材,该书随后被列入教育部文科教材编写计划重点项目,由人教社于1980年出版。这便是后来成为经典、创造奇迹的《教育学》教材的历史由来。

  对于这本书,教育学领域的许多学者都给予了高度好评。2010年10月,在纪念《教育学》首版发行30周年的会议上,与会学者认为:

  王道俊先生领衔主编的《教育学》是我国教育学发展的一座丰碑,是教育学本土化的典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典教育学教材,为我国教育学的普及和发展、为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本书以其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以及独到的教育理论视野,体现出了国家关于教育的根本性见解与理想性追求,从而确立了我国教育学30年来的基本解释体系,并建构了国民教育观。这本书具有四大特点与贡献:一是学术影响前所未有;二是观念变革贯穿始终;三是教材内容与时俱进;四是解释范式卓尔不群。

  《教育学》教材能够获得如此赞誉并非偶然,因为它有着先进的“主体教育思想”的坚实理论支撑。我们评价王道俊先生“一辈子,一本书”,而最精准的表达应该是:他的学术成果凝聚于这本书,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超于这本书。

  自20世纪80年代起,王道俊先生一方面致力于对《教育学》教材的修改与完善,另一方面又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传统教育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普遍造成的忽视学生和教育的主体性的弊病。他与郭文安先生一道率先提出并形成了自己的理念——主体教育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对中国教育学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教育科学、高校课程教材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性思考与学术立场,王道俊先生几十年都专注于主体教育思想的研究。直到临终前,他还在研读康德的著作,思索与人的主体性相关的哲学和教育学问题。就在去世的前几天,王道俊先生还为最新版《教育学》教材整理出数十页的“修改意见”。在这份弥足珍贵的“修改意见”前面,王道俊先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年龄也令我不能不同教材分手。但在剩余的日子里,如有可能,仍将继续点点滴滴地记下修改意见,算作是隔世告别。其实,我不与教材告别,教材也会与我告别……”

  正是这本《教育学》,王道俊先生用毕生的心血与智慧成全着它;正是这本《教育学》,成就了先生作为当代教育学家的学术人生;也正是这本《教育学》,发行数十载,影响几代人,让亿万中国师生从中受益,影响深远。(郭声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法兰克福书展
   第03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04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第05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第06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07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08版:优案推介
   第09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广告
   第10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11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12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广告
   第13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第14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15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16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第17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优案推介
   第18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综合
   第19版:作家访谈
   第20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优案推介
   第21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优案推介
   第22版:分销新视野/论坛精粹
   第23版:分销新视野/论坛精粹
   第24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优案推介
   第25版:中版好书榜
   第26版:分销新视野/论坛精粹
   第27版:渠道百强
   第28版:业者论坛
   第29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第30版:精品精荐
   第31版:精品精荐
   第32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科学进步
中国图书商报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05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科学进步 2021-10-26 2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