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决定(国教材〔2021〕6号)。我社出版的《通信原理(第7版)》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航空电气设备与维修》《航空电机学(第2版)》《电子对抗制胜机理》《导弹测试与发射控制技术(第2版)》《电磁脉冲及其工程防护(第2版)》《空间信息系统建模仿真与评估技术》《军事定量分析方法》《卫星气象水文数据广播系统保障与应用》《载人航天发射场系统》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获奖教材特色解构
《通信原理(第7版)》
教材特色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教材自1980年第1版起持续建设,迄今出版至第7版。为适应通信发展和教学改革需求,并听取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反馈意见,策划编写团队对教材进行了改革、优化和创新。
优化结构、吐故纳新、聚焦主线。调整”经典与现代、模拟与数字、基带与频带”的比重,强基础重实用;加强“问题发现、思维启发、概念溯源、内涵揭示、应用背景”的阐述;聚焦主线 “调制、解调、编码、译码、同步” ,这十字内容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必备的理论基础,应用上对接各种通信设备必需的基本技术。为使教材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作者对相关内容进行剔旧添新,删繁就简,并整理习题,使其更具综合性、对比性、应用性。
编写思路清晰,写作手法新颖。一方面,体现“需求背景、设计思想、定性引导、定量分析、物理内涵、性能特点、应用场合”的编写思路,分层循序渐进、图例与原理并茂、时域与频域益彰。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特点,制定相应的写作策略。
完善教材体系,丰富学习资源。作者集几十年教学和科研经验,把教材的精髓内化于课堂、呈现在电子课件、MOOC视频和自主学习软件中,更加便捷、广泛地服务于读者和教学改革。目前,配套学习资源有: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第二作者曹丽娜教授主讲;融入两位作者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电子课件;《通信原理(第7版)学习辅导与考研指导》搭建知识项链、示范解题思路;《通信原理(第7版)精编本》(配套二维码包含教学视频、仿真实例等在线学习资源);ES5101通信原理随堂实验与自主学习软件(与企业合作,试用反馈阶段)。
应用情况 《通信原理》自出版以来,累计印刷106次,总印数154.7万册,是众多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首选教材,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嘉奖。第7版已印 20次,总印数45万册,目前被500多所院校选用。以该教材为蓝本建设的中国大学MOOC“通信原理”,已开课3期,3万多人次上线 ,疫情期间为众多院校师生提供了有效帮助。“樊昌信通信原理讨论组”QQ群已运行9年,与900余位教师架设了沟通桥梁 。作者与出版社及许多高校联合举办了6期通信原理教学交流会和讲课比赛,为授课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曹丽娜教授也多次受教指委、通信学会和多所高校之邀,作《通信原理10点教学法 》《教学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等大会报告,与上百所院校的师生分享和交流教学经验,获得高度赞誉。
《电磁脉冲及其工程防护》(第2版)
教材特色 《电磁脉冲及其工程防护》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电磁脉冲及其工程防护的著作。第2版在原版基础上,力求厘清电磁脉冲及其工程防护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相关概念,并反映最新的研究进展。第2版除系统介绍核电磁脉冲的产生机理,核电磁脉冲环境的数值模拟方法、传播途径与耦合模式,电磁脉冲对微电子设备的效应,核电磁脉冲的模拟、测量与信号处理技术,核电磁脉冲的工程防护措施等内容以外,将高功率、高能量电磁脉冲环境并列,新增了近一倍的章节。此外,还围绕防雷接地问题介绍了作者对冲击接地阻抗进行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参照国际最新标准,阐述搭接及有关技术要求。其中,核电磁脉冲和雷电电磁脉冲的形成机理、电磁特性、对电子电气系统的耦合、干扰毁伤效应与防护措施是论述的重点。
应用情况 该教材初版于2003年发行,短时间内即销售一空,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选为研究生教材;先后列入原解放军理工大学、陆军工程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电磁环境与电磁防护”、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以及伪装与防护工程专业“电磁防护技术”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选用教材,为我军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高层次电磁防护专业人才。
该教材自初版发行以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已累计被引用573次,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撰写单位牵头完成了多个全军通用顶层标准的研编,承担了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有关电磁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和中国商飞公司C919大型客机防雷关键技术攻关课题等,在行业发展规划与标准规范的制定、重大计划论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