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质量教材服务于人才创新培养

  在近日公布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名单中,机械工业出版社多种产品入选,这些教材或服务于大学教育,或助力职业教育,体现了机工社高质量发展之路。

  遵循认知规律 适应发展需求 教材建设永远在路上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主编:阮 毅 杨 影 陈伯时(上海大学) 主审:杨 耕(清华大学)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教材第1版由电力传动领域著名学者、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陈伯时教授主编,杨耕主审,于1981年出版,书名为《自动控制系统》,是“文革”后全国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第2版修改书名为《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此后累计修改出版了5版。第5版教材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截至今年9月,累计发行130余万册,育人效果显著。通过科研教学融合、产业教学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全电化、多电化战略产业人才培养需求。

  我与这本教材结缘于大学时代。当时学习的是第2版教材,后来读研究生时还把它作为参考书。博士毕业后有幸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我很享受教学的过程,在反复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加深对教材内容和教材编写体系的理解。

  传动技术发展比较快,因此2013年底启动了第5版的修订工作。由阮毅教授和我分别负责交流和直流部分的修订工作,陈伯时老师做总指导,同时负责绕线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修订工作。他老人家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思路清晰,更重要的是他依然那么关心教材修订工作!这时我已经完成了第6轮的教学工作,对教材建设也有了一些思考。教材建设必须立足于课程定位,以学为中心,兼顾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这是教材建设的指挥棒;教材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符合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知识认知和“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实践发展规律,这是教材建设应当遵循的规律,不能按照论文专著的顺序写教材!这些观点都是陈老师倡导的,他认为编写教材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对教材编写原则的要求是不同的。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是专业核心课程,我们要抓住这一点进行教材建设。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种类繁多,作为核心课程教材,不应面面俱到地罗列各种系统,而是以典型调速系统的原理、分析和设计为主线进行编写,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与系统建模方法,解决电力传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课程综合性强,学习难度较大,为此先从最简单的开环直流调速系统写起,使学生建立最基本的调速系统概念;以改善静态性能为目标引出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再以改善动态性能为目标引出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认知的发展规律,深受师生喜爱。

  在论述典型系统时,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客观发展规律来安排内容。比如在论述经典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时,先介绍系统本身的组成,这是一个实践问题;这种系统的性能如何,能否满足要求?须要分析系统的性能,这是理论问题;性能分析表明原方案存在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调节器?这又是实践问题;调节器的结构和参数要怎么选择?这又是理论问题。这样就会让读者被问题驱动着,一路兴致盎然地学下去。

  一本好教材不仅要重视内容和体系结构,内容呈现的形式同样要认真琢磨。比如在论述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减小转速降落的原理时,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负载增加时的系统调节过程,结合一簇不同电压时的机械特性曲线加以论述,直观易懂。这样的例子很多,总之,教材叙述方法和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才便于学生自学。教材的编写工作量很大,但是当教材获得同行和学生认可时,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我们还建设了配套课件、教学重难点解析等数字资源,重点建设覆盖交直流调速系统的“探究型教学”课程项目库,2018年起发布于机械工业出版社线上资源平台,得以广泛推广与使用,累计下载2129次,疫情期间有力地支撑了在线教学。

  目前我们在着手准备微视频的录制工作,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视频解析,可以进行高效自学;我们也在讨论第6版教材的修订工作,更好落实“直流是基础,交流是重点”,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材建设永远在路上!(杨 影)

  打造《创业管理》精品教材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升级

  《创业管理 第5版》(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主编:张玉利 薛红志 陈寒松 李华晶(南开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2021年10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奖励的决定,《创业管理》第5版荣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张玉利教授带领编写团队在《创业管理》教材撰写和修订过程中,坚持打造精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升级,以知行合一的ASK-DO理念为方向,用高质量精品教材服务于我国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精品教材,课程建设先行。《创业管理》编写者、南开大学教授张玉利1995年面向本科生开设“小企业管理”课程,1998年面向MBA讲授“创业与企业成长”课程,2002年面向博士生开设“企业成长理论”专题课程,2004年面向本科生开设“创业管理”课程,2010年面向EMBA又开设了“创业管理与企业家精神”课程。2008年《创业管理》首版教材问世,同年,张玉利主讲的“创业管理”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4年又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深耕学术研究,推进科教融合。2003年9月,张玉利教授在南开大学组织召开“首届创业学暨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同年在南开大学成立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以夯实基础研究为根本,带领团队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承担完成了包括2项重点课题在内的20多项面上和青年基金课题,两项重点课题是“新企业创业机理与成长模式研究”和“网络及不确定环境下创业者的行为认知与决策机制研究”,现主持重大课题“大企业创新驱动的创业研究”,广泛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时将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倡导研究型课程开发。

  倡导“教学也是学术”的理念,积极组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讨,2006年与美国百森商学院合作召开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2010年开始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合作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已举办9届,2016年面向全国高校举办的创业师资训练营连续举办6期,构建研究——教学——教材的循环。

  以知行合一的ASK-DO理念,打造创业精品教材。

  改变观念(Attitude,A)。《创业管理》教材坚持立德树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新时代教材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识别机会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创造价值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以及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理想抱负,紧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战略,弘扬企业家精神,让教材建设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成长成才服务。

  培养技能(Skill,S)。《创业管理》教材注重凝练前沿实践动态,通过组织年度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和高校创业师资训练营项目,构建打通创业情境、创业思维、创业行动的特色化与系统性教学模式,提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用创业精神开展工作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丰富和开阔学生视野,充实和促进技能提升。

  掌握知识(Knowledge,K)。《创业管理》教材编写团队深化科教融合,推进科研反哺教学。张玉利为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创始主任,该中心是国内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了多项创业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等。教材编写团队均为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积极将高精尖研究成果有机转化为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和高水平的教学成果,积极将时效性科学研究成果向实效性人才培养效果转化,理论前沿的新收获和新发现为教材不断修订完善提供了新内容与新方法。

  付诸行动(DO)。《创业管理》教材面向国家需求,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眼于创业带动就业和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新诉求,突出技能和管理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推动学习者特别是创业者学以致用,在众多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该教材编写者应邀到美国、荷兰、以色列、韩国、日本等国家高校和国内50多所高校交流创业教育成果与经验。

  以学生为中心,升级创业课程

  面向未来,张玉利带领团队将不断修订完善《创业管理》教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心中无学生,不配当老师”),筑牢服务社会信念(“把课堂架设到社会中”),瞄准企业家精神教育方向,引导学生通过创业行为实现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融合,让创新创业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才干。

  传知播识,以培养“有灵魂的职业技能人才”为己任

  机工职业教育分社的坚守与创新

  教材出版历史悠久,各项评选硕果累累。机械工业出版社建社至今,已有近70年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历史。从1959年出版我国第一套技术学校教材以来,承担“十五”到“十三五”期间多次国家规划教材的出版工作,多年来为职业院校教学提供有力支撑。1994年机工社获得了“国家教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获批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和中职教育教材出版基地。目前,机械工业出版社职业教育分社可供品种达3500余种,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300余种、省级规划及行业规划教材近600余种, 在装备制造类多个细分专业始终保持着绝对优势。在此次国家教材奖的评选中,机工社有21种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教材获奖,其中一等奖2种,二等奖19种,名列全国各出版社前茅。

  传知播识,以培养“有灵魂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使命。职业教育分社一直致力于推动教材回归教育的本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以“传播工程科技、工业文化、工匠精神”为初心,以培养“有灵魂的职业技能人才”为使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发布后,职业教育分社积极引导作者将思政元素加入教材,目前已出版上百种融合思政元素的专业教材。

  紧跟职教政策动向,出版最符合教学需要的教材。近几年,职业教育分社陆续出版了近百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成果转化教材,以及百余所职业教育国家改革示范院校特色教材,推动了国家教学标准的贯彻实施,固化了院校课改成果。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职业教育分社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需求变化,迅速组织各方力量,率先出版了“工业机器人”“无人机”“增材制造”“物联网”等近二十个新兴专业教材,为紧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1+X”证书制度出台后,职业教育分社与多家“1+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合作,开发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数控设备维修”“传感网应用开发”等十余个专业的培训教材及上百种“课证融通”教材。

  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拥抱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职业教育分社持续创新产品形态,教材的基本助教助学资源配套率达90%以上,结合二维码、AR等技术,开发纸电融合教材700余种,融合机工社自主研发的“天工讲堂”教学平台,构建线上课程五十余种。此外,职业教育分社还承接了多所职业院校和1+X评价组织的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在为院校提供更全方位服务的同时,也在构建职业教育分社未来多元业务形态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仅“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分社就投资千万元在数字资源建设。依托机工社的行业资源优势,进企业、下车间,拍摄学校技能操作教学中看不见、说不清的要点、难点,邀请大国工匠讲述精湛技艺的练就历程,形成了具有机工特色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教材研究,打造一流编写团队。为保证专业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宜性,职业教育分社从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都进行了严格遴选,为高质量教材的出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作者队伍构建方面,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加入教材编写,力求打造一支产教深度融合、不断自我更新的作者队伍。在编辑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专业化分工。职业教育分社49名编辑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63%。组织编辑针对“课程思政”“1+X课证融通”“活页教材”等开展专项研究。打造出一支能策划、能加工,更研究的编辑团队。

  线上线下结合,全方位构建教师服务体系。线下,职业教育分社每年举办免费书展100余场。近几年举办针对核心课程及重点专业的师资培训50余场,累计培训教师5000余人。线上服务通过“机工教育服务网”、“机工教育服务号”、各类社群组形成综合媒体服务矩阵,每年为20万教师会员提供免费教学服务。因时制宜,组织作者开展线上直播活动,讲解教学方法。过去两年,职业教育分社开展直播超过100场,累计培训教师超过20万人次。

  职业教育分社注重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适度减小出版规模、加大精品教材打造力度,未来将以更加优质的教材服务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务实合作创新 教书育人并重 打造新时代职教教材

  《典型焊接接头电弧焊实作》(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主编:杨 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主审: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特级技师)

  《典型焊接接头电弧焊实作》的创编,以国家示范高职建设为契机,以同名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通过多所学校教师和多家企业高技能专家的合作,经过历时三年的研究与开发,于2009年10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编写团队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教材的特色和亮点,努力打造优质的职业教育教材。

  先期建好精品课程,为教材建设夯实基础。对100余家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校企合作制定了《焊接制造岗位职业标准》《高职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开发建设了“典型焊接接头电弧焊实作”核心专业课程,设计和构建了本课程“一线四阶梯六步骤”的课程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建设不仅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也为本教材体系构建和内容选取积累了丰富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企联合组建团队,为教材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依托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材料工程专指委,联合6所国家示范院校教师和企业高水平技能人才,组建了由教授为主编、特级技师为主审的16人编审团队,确保教材编审质量。教材主编的主要作用应当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高度去思考、整体策划设计、整合编审人员与组织协调。而企业高技能专家的加入,并不是追求一种形式,也不一定要他们直接参与编写,而是要通过多次交流、反复研讨和审改,去挖掘并传承他们在工程实践中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诀窍、案例和体会,以及产生这些诀窍背后的真正原因。实践证明,在这种多方合作的创编团队和在多次务虚务实的交流中,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火花。

  理实一体,手脑并用,通过“关键技术点拨”促进学生技能快速提高。通过编写团队反复研讨,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技能人才若缺乏理论支撑,就难以做到高端”。技能“绝招”产生的背后一定是基于高技能人才对工艺、技术和机理的深刻理解!如果学生能够在技能学习中,分析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为此,不仅编入了电弧焊经典基本理论知识,还在每个技能训练项目中,通过“项目分析”栏目解剖其机理,以启发学生思考,养成“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二是在教材每个训练项目中增设“关键技术点拨”等栏目,将挖掘归纳出的“能工巧匠”们在长期工程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诀窍编入其中,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上快速成长。这不仅解决了焊接技能训练成本高、学生成长慢的问题,也找到了“多快好省”的训练途径和方法!12年前的这一探索和创新,使编写团队找到了一条挖掘“能工巧匠”绝技绝活并实现“代际传承”的路子和模式。

  卧薪尝胆,注重励志,为实训教材注入育人素材。一部高质量的教材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教材创编中,深度剖析了高职焊接专业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最终感悟到:比教会学生做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比劳其筋骨更重要的是开启心智,比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为此,在教材中注入了强烈的励志成分和育人意识。一是请“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中九位健在者为该教材的读者撰写了“殷切寄语”,编入彩色扉页;二是将“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全国技术能手”等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经历和人生感悟,以 “榜样的故事”形式,编入教材每章之后;三是主编以《卧薪尝胆学技术》为题写序,以《胸怀大志,脚踏实地》为题写后记,从历史故事到文化典故,从高技能楷模攻坚克难、为国争光的故事,到对他们成才内因的深刻剖析等,以激发学生立志为将“中国制造”改写为“中国创造”而奋斗的激情;四是在教材各项目中,都反复强调操作程序的规范性、工作结束后的现场清理、安全注意事项、项目评价与总结交流等,以培养其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相互启发,培养团队精神。这是该教材在12年前率先将“思政元素”引入教材的积极探索,也是其重要创新和特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法兰克福书展
   第03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04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第05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第06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07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08版:优案推介
   第09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广告
   第10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11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12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广告
   第13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第14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15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第16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第17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优案推介
   第18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综合
   第19版:作家访谈
   第20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优案推介
   第21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优案推介
   第22版:分销新视野/论坛精粹
   第23版:分销新视野/论坛精粹
   第24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 /优案推介
   第25版:中版好书榜
   第26版:分销新视野/论坛精粹
   第27版:渠道百强
   第28版:业者论坛
   第29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第30版:精品精荐
   第31版:精品精荐
   第32版: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
高质量教材服务于人才创新培养
中国图书商报全国教材建设奖特辑/优案推介32高质量教材服务于人才创新培养 2021-10-26 2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