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中江
农村题材小说,曾经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分支,诞生了众多经典之作。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乡土题材的文学不再热门。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乡村长大的作家,就是要书写新时代农村的“惊蛰之变”。这位作家就是杜阳林,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他。
《惊蛰》是作家杜阳林的最新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坚韧的农村少年的成长史。小说延续并推进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作品对乡村青年“奋斗改变命运”这一主题的书写,是一部关于乡村命运变迁的沉重史诗。20世纪70年代末,四川北部阆南县观龙村,凌云青的父亲突然病逝,不仅带走了他的童年,也带走了凌家的欢笑与希望。年幼的凌云青不得不过早地直面生活残酷的一面:寒冷和饥饿的折磨,乡邻旁亲的刁难与欺辱,被烧伤,身患腿疾的性命之忧……但在这个沉稳的少年心中,始终有读书求学的渴望和对远方的向往。经历10年苦难的试炼,时代的列车载着凌云青和他沉重的过去,无可阻挡地奔向未来。
阿来对杜阳林的成长和创作经历十分了解,并对他称赞有加:“杜阳林本身就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自川北贫瘠乡村而来,曾在川内新闻媒体任职,但后来不管他持何种身份,他内在有一点是始终未曾改变的,那就是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阿来认为,杜阳林“笔下的人物十分过瘾,既有精准的新闻感,又具温度十足的文学性,他将二者巧妙地结合与呈现,处处闪烁着哲理之光” 。
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认为:“‘惊蛰’是一个时代环境的象征或隐喻,作者对这个时代怀有的情感、希望和巨大冲动跃然纸上一览无余。小说有主人公凌云青的成长史,是一个乡村少年的命运史,同时也是1970年代、1980年代之交的中国乡村史。“
谈及自己的创作初衷,杜阳林对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介绍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乡村群体的人也给了自己很多启示。因此一直想写一本小说,反映当下农村青年的渴望和梦想。《惊蛰》就是写了一个农村少年如何在贫困家庭挣扎,经过拼搏奋进,最终走出了小山村。他想在书中体现这样一个群体和其中个体的“惊蛰之变”。
“我想反映我们那一代人,以及现在农村青年如何自我‘突围’。当下农村的年轻人,也面临着自己的困惑,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认知,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反映他们如何走出自己的路。这部作品里不仅有农村的美好,也有困难,更多是想展现人性的光辉。这是我写作的目的和初衷。”
在乡土文学传统十分强大的中国文坛,如何写出新意?杜阳林表示自己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当下的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在他看来,写农村题材小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当下农村存在怎样的困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当然需要写。现在农村人不愁吃喝,基础设施也很好了,但他们的困惑是什么?值得写作者思考。比如一些农村人精神上的贫乏,以及返乡创业的路径在哪里,社会资金如何进入农村,这个通道如何建立等等,怎样才能让农村发展更好。“我们国家农村土地面积很大,只有乡村真正发展好了,我们国家才能发展更好。”
采访中,杜阳林还推荐了自己最近看的书。包括作家胡学文的《有生》,以及四川作家马平的 《塞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