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道德价值 社会性 道德内化
○赵永刚
李建华教授今年出版了一部70万字的《道德原理:道德学引论》。从题目看,这部著作貌似一本关于伦理学原理的教科书。但细读之下就会发现,这是作者融入了独立思考和创造性阐发的系统化的伦理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立足于对道德现象的动态把握,展现了道德运行的基本原理“存在—价值—内化—外释—演化”的开放性图景。对道德的这一动态把握较为充分地体现在“人心”与“世道”的道德主客观面向的交互关系之中。
按照李建华的界定,道德学是“研究道德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因而,从研究对象来看,道德存在是道德学研究的起点和逻辑前提,它是客观存在的道德系统,即“社会道德现象”。
它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从社会维度来看,道德表现为特定历史和社会中的风俗、文化和主要价值,这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世道”;它是道德法则在人伦社会的具体表现,是社会道德的整体风貌,如“世道清平”“世道险恶”“世道浇漓”。
从个体维度看,它是人们对客观道德环境的心理反应,主要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这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心”。“人心”即社会道德心理,因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道德生活中的问题首先是人的道德心理问题,所谓“人心不古”即社会道德心理出了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存在理解为“人心”与“世道”两个方面的生发、状态、变化及其交互作用。于是关于道德存在的研究就涵盖了对道德的起源、人性与道德、自我与道德、伦理善恶以及道德历史主义的说明。
道德的根本在于“人心”的良知良能,是自我建构的结果,具有能动性和激发性。但自我的道德建构不是任意的,必须依凭特定的道德价值。按照一般的伦理学见解,个体道德的建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把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身道德品质,形塑道德自我的过程,它必定是基于社会的道德价值。
但李建华所指的道德价值主要是个体意义上的,即个体的道德自由、道德权利、道德尊严和道德幸福等价值。这主要是因为他对伦理与道德的一个基本区分,伦理侧重客观的伦理关系及其外在规约,道德侧重主观的内在追求及自律,于是道德学主要是以个体为中心来说明道德原理,而道德价值乃是道德对于个体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具言之,道德的意义在于它是个体实现自身权利、获得尊严、收获幸福与精神自由的通道和存在方式。当然,这些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依然是社会提供的,要受到道德的社会或群体价值的牵引,而道德的社会或群体价值则必须凭借个体并最终落实于个体。这表现了“世道”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世道”是“人心”的重要来源和依凭,而“人心”是“世道”的落脚点。
道德价值为个体提供了道德目标,是个体道德发展的目的。在李建华这里,道德发展主要是道德内化,它是所有道德教育和培养的最高目标,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本质基础。社会性的都是道德内化的对象。
社会为个体提供道德知识、规范和原则、道德榜样,个体通过道德学习、道德模仿,养成道德习惯,形成和强化道德心理和道德态度,最终塑成自身的道德人格。因而,道德心理必定包含着社会性因素,体现社会生活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上述社会道德和社会内在化的道德价值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道德心理的形成对于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健康的社会道德心理机制将有助于道德主体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体系,培育持久的道德行为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心”乃是“世道”的映照。
一个开放的道德体系应当还有一种面向未来的、发展的眼光,因而道德演化学说就是必要的。它立足于道德发展规律和现实道德生活,为未来道德生活提供可供选择的价值模式,是对未来社会道德生活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虑。“世道”与“人心”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通过道德继承、道德连接与道德创新,在相互作用下,二者重新实现一致性,于是道德更新和道德盛世便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