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作物线虫病害 防控措施 应用性
○谢娟梅
《中国作物线虫病害研究与诊控技术》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线虫研究室张绍升教授、刘国坤教授、肖顺教授合著。该书是作者团队40年来对我国作物线虫病害的调查研究的成果。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作物病原线虫的形态学、生物学,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和鉴定方法;作物线虫病害症状和发生规律,病害诊断和防控技术。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在我国实际发生并构成危害的粮、油、果、菜、药、烟、茶、蔗、麻、树、花等作物线虫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
该书与既往的线虫学著作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应用性。创新是一部专著的灵魂。该书从作物线虫的调查、鉴定到诊控措施等诸方面均有显著的创新性。作者团队对中国作物线虫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较全面地掌握了我国主要作物线虫病害的种类和分布,查明了根结线虫、胞囊线虫、根腐线虫、潜根线虫、茎线虫、半穿刺线虫、滑刃线虫等重要病原线虫对我国作物生产造成的重大危害。
书中所述花生茎线虫病、花生根腐线虫病、甘薯肾形线虫病、甘薯滑刃线虫病、薯芋根结线虫病、芋根腐线虫病等病害,以及花生茎线虫、柑橘根结线虫、闽南根结线虫、龙眼根结线虫、甘薯拟根腐线虫、茶花拟鞘线虫、福建拟鞘线虫等新种,为作者团队首次报道。
书中构建了作物线虫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提出作物线虫病害防控的新理念。例如,针对柑橘大面积黄化衰退问题,提出柑橘线虫病的治理措施。同时,积极开展作物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控研究,开展杀线虫微生物资源收集、开发和应用研究,建立了生产菌株的筛选技术和线虫生防菌剂的生产工艺,构建了以检疫防控为前提,以农业与生态防控、生物防控为核心,物理防控、化学防控为辅助的作物线虫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这些无疑对于植物线虫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尤为难得的是,该书在注重创新性的同时,以大量笔墨介绍各种作物上线虫病害的诊控方法,使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得到极大提升。我国作物线虫病害发生严重,例如,各类作物根结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甘薯茎线虫病、柑橘线虫病、花生茎线虫病、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水稻线虫病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据报道,我国因线虫造成作物产量损失达到全球作物平均产量损失12%的水平。
仅以水稻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694千公顷,稻谷产量20961万吨。按平均产量损失12%计,共损失稻谷2513.3万吨;2019年我国稻谷出口价格为359.36美元/吨,损失金额达90亿美元。蔬菜根结线虫病对我国蔬菜产业造成重大损失,我国每年因线虫危害造成的蔬菜经济损失约200亿元人民币。
然而,由于对作物线虫病害的危害性普遍认识不足,对线虫病害了解不多,人们往往将线虫病害导致的症状误认为是其他原因所致。如将潜根线虫引起的水稻早衰现象,误认为是栽培管理不当所致;将柑橘线虫引起的柑橘黄化衰退,误认为是黄龙病所致。由于作物线虫病害具有隐蔽性,线虫病害的诊控工作未能得到重视。做好粮食作物的线虫病害防控工作,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